《生命的福音》讲义
基督徒的生活方式(10)
慈惠的职事
亲爱的朋友、弟兄姊妹,我们将要查考以弗所书4:25-32,它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好例子。我们的焦点会放在保罗在第28节谈到的最后一件事情。
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做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这是神的话语。
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在这段经文上呢?因为保罗在此给我们很多主题。保罗向我们展示全面的基督徒生活方式。我们在这里看到有关沟通、工作、经济、人际关系、节制和情绪的原则。我们也谈到如何处理怒气和愤恨。这一切都包含在这段经文里。保罗扼要地提到这些原则。他在24节说:“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意思是:如果你穿上新人,这一切荣耀的改变和丰盛的基督徒生活都属于你。”我一直阐述他所说的话。这需要很长时间,因为保罗提及很多主题。保罗在28节略略提到我们将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题目,但它并不是无关重要的论点。这一点需要详细讨论。
保罗在28节说:“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我们讨论过关于偷窃的问题,保罗在这里告诉基督徒:“你们要小心,不可偷窃。”“……总要劳力,亲手做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如果这是一段独立的文字,我们会说:“保罗其实是说当你获得一份工作,当你不再偷窃,并且开始赚钱的时候,不要忘记要偶尔施予穷人。”如果这只是一段独立的文字,如果它在圣经的其他地方没有提到,我们可能会假设它只是随意写下来的话,但事实并非如此。保罗在这节经文里写的每一个字都经过斟酌。
保罗在这里要说的话正是他似乎要说的。他说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去施予他人。他说:“除非你成为一个慷慨的人,否则你不会不再做贼。”他不是说:“当一个贼开始工作,他就不再做贼了。”他说:“当一个贼成为一个慷慨的人,他就不再做贼了。”其实保罗进一步指出工作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藉着工作使自己对人类有所贡献,第二是赚钱去施予别人。换句话说,基督徒应该尽力赚更多钱,使世上更多财富由那些以怜悯的心运用金钱的人来管理,而不是由自私地运用金钱的人来操控。你努力赚钱,因为你知道如果你赚了钱,你作为基督徒会以一个令人惊讶的比例把你的金钱施舍给有需要的人。
你为什么要工作?按照保罗的说法,你工作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你可以藉此把你的金钱施舍给别人。我对经文的引伸是否过多呢?正如我所说,如果圣经中只有这段经文提到这一点,你可以说:“你引伸得太多了。”这个题目令人困扰的是,当谈及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时,你在每一处都看见这一点交织在圣经所谈到的一切事情,就是一颗怜悯穷人的心。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是十八世纪美国著名神学家,也是公理会牧师。他在他的一篇讲章里说:“圣经命令我们施予穷人,你在圣经中可找到比这措辞更强烈和迫切的命令吗?”
这句话很有意思。这是爱德华兹说的。他是个聪明人,不会作出随便的言论。他不会采用讲道者的夸张词句。他说在圣经中没有别的命令比看顾穷人这命令来得更清楚和迫切。他不是说没有什么命令比这更重要;他说的是没有什么命令比这说得更清楚。
举例说,我近来正在读罗马书15章,人们很容易错过这章经文。罗马书是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在罗马书15:23,他说:“我切心想望……可以到你们那里。”保罗写这封书信的时候从没有到过罗马。他从没有去到西方那么远的地方。他在20节说:“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这是一节很好的宣教经文。保罗说:“我切心想望可以到你们那里,我心想我现今已在那里。这是我极大的渴望,但我现在不得不推迟了。”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现在要把各教会捐献的金钱带给在耶路撒冷的穷人和遭遇饥荒的人。”
人们读罗马书15章时会错过这个重点。重点是什么?保罗说,看顾穷人与前往罗马传扬基督同样重要。他说:“这是我的事奉一个必要的部分,这是关键的。这不是一个选择。”加拉太书也提到这一点。加拉太书2章提到保罗与彼得在犹太人和外邦人加入基督教一事上发生重大的争议。早期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问题是:“非犹太人可否成为基督徒?”使徒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答案就是:“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可以成为基督徒。”最终,保罗与彼得和睦地分道扬镳,他们决定由彼得将福音传给犹太人,保罗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加拉太书2:10提到使徒达成一个共识,保罗说:“只是愿意我们记念穷人;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他们说的是:“我们有一个共识,我们在这事上必须心意相同,就是关顾穷人。”这一点再三出现。
最后,我们也不要忽略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在路加福音10章,有一个律法师来对耶稣说:“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呢? “耶稣基督说:“很简单,你只要成为一个义人。”耶稣不是说:“接受我进入你的心里,成为你的主和救主。”耶稣没有那样说。祂其实说的是:“啊,律法专家,我想告诉你,我比你更严守律法。你只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试图使那律法师说:“我做不到。”可是,律法师却企图为自己辩护。他说:“好吧,让我们来看看第二条命令。谁是我的邻舍?你说我要爱我的邻舍,那是什么意思?”于是,耶稣说出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耶稣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里所说的,就是神对所有自称有人性的人的期望。如果你说:“我爱我的邻舍如同自己”或说:“我是一个爱邻舍的人”,你的行为必须像那个撒玛利亚人。
那个撒玛利亚人在途中发现一个犹太人被打伤了,而且被抢去财物,生命危在旦夕。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是世仇。撒玛利亚人向来憎恨犹太人。那个撒玛利亚人从他的驴子下来,做了几件事情。他付出了很多钱,因为他为那个犹太人疗伤。他又送那个犹太人到旅店去,使自己的行程耽误了。他做了不划算的事。他也冒着生命危险,因为他显然是停留在城里一个危险的地区。他把那个男人带到旅店,让他留在旅店至少两个月。那个撒玛利亚人正在做什么?他满足别人肉体上的需要,也满足别人经济上、医疗上、社交上和物质上的需要。在比喻的结尾,耶稣问那个律法师:“在这个比喻里,谁是英雄?”律法师说:“是怜悯人的。”他以“怜悯”一词总结了那个撒玛利亚人所做的一切,包括所有交通费用、给那个犹太人的钱、医疗费用等等。耶稣望着律法师,说:“你去照样行吧。”祂说的是:“如果你自称是一个爱邻舍的人,你必须照样行。你必须帮助那些受虐待的人、饥饿的人和需要医疗救助的人。你必须帮助那些在路上遇见的人和无依无靠的人。”救主耶稣基督亲自以最强烈的措辞去说明这一点。祂说:“这是神对人所要求的义。这是祂期望每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如果你没有极力去满足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在肉体上、经济上和物质上的需要,你不能自称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是我所要求的义,这样我能看到你有永生。”
这是措辞强烈的话。保罗的话都是措辞强列的。因此,这节经文的意思正是它看来要表达的意思。工作是为了赚钱,以致你可以看顾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在历史上,教会称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为“慈惠的职事”。虽然在基督教会里,尤其是福音派的教会,这个名称已经消失了。我们从哪里得到这个名称?我们从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得到这个名称。经文说:“是怜悯他的。”接着,我会谈谈慈惠的职事。
人们往往认为慈惠的职事是可有可无的。当你归主成为基督徒的时候,马上有人对你说:“你必须参与敬拜的职事。你一定要来敬拜。”也有人告诉你,你必须参与祷告的职事。 “你一定要祈祷。”你还要参与神话语的职事,你必须研读圣经,也要听道。你还要参与团契的职事,你必须和弟兄姊妹互相劝告、互相建立、互相交通、互相教诲。难道没有人告诉你这一切事情吗?此外,还有布道或传福音的职事。你必须为你的信仰作见证。你必须告诉人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任何其他行动都是残酷的。这好比说:“我找到了治愈癌症的方法,但我不想让别人知道。”很多人说:“基督徒思想狭隘,把福音告诉其他人,并催促他们要得救。”如果一位医生发现了治愈癌症的方法,但他决定不告诉任何人。他说:“我不会在医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毕竟,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思想狭隘。”那才是思想狭隘。
基督徒参与布道、团契、敬拜和查经等职事。在福音派的群体里,这一切事情马上落在你的身上。慈惠的职事又如何?有没有人马上告诉你,你的门徒训练材料有没有马上告诉你,慈惠的职事跟其他职事一样,都是你有义务和需要参与的?或是你是否这样想:“嗯,那是狂热的社会行动者所做的事”?我曾花了几年时间走访各地的福音派教会,教导他们有关慈惠的职事,我所得到的响应几乎都是这样的,他们说:“嗯,这事工是很好的,只是我们没有资金去开展这种事工。”对于这样的响应,你必须这样回答:“好吧,这有点像是说:‘嗯,你知道的,在我们今年的财务预算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去遵行十诫的每一条,我们只能遵行其中的七条,所以我们应该省去哪三条呢?’”
事实上,你们没有资金去做神所吩咐的每样事情……神在马可福音16:15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你们有没有资金去那样做?圣经说,你们的团契、敬拜和布道工作必须是完美的。你们没有资金去做这一切事情。但你们必须使用所拥有的金钱去做神所吩咐的每一样事情。慈惠的职事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是给你个人的一个选择,也不是给教会群体的一个选择。我想知道为什么福音派的门徒训练材料没有包含这方面。耶稣基督和保罗说慈惠的职事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是他们亲口说的,哪为什么慈惠的职事跟别的职事会有所不同呢?每个基督徒都必须参与其中。既是这样,我们必须了解这职事。什么是慈惠的职事?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它的范围有多广?它会产生什么影响?其动机和动力是什么?在福音派教会,你不会听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你可能听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事情,但它们都局限于人道主义的思维。慈惠的职事是不同的。这是圣经所说的。
首先,慈惠的职事是以行动去满足人的需要。路加福音24:19说:“耶稣说话行事都有大能。”每当你读到有关耶稣的事迹,圣经从没有说耶稣只是讲道。圣经总是说祂周游各地行善。祂医治人。祂喂饱人。祂为人赶鬼。耶稣不仅谈论神的国,也藉着行动彰显神的国。当亚当和夏娃犯了罪,你马上可以看到痛苦好像很多个同心圆一样从第一宗罪散出来。亚当和夏娃决意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宗罪。你可以想象第一宗罪就像一块石头落入池水里,痛苦和疏离立即像涟漪般产生。罪所带来的结果首先是与神隔绝。我们与神隔绝了。那是属灵的隔绝。我们不是与神合而为一。我们缺乏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也不认识神。接着,从第一宗罪而产生的第二个同心圆是与自己隔绝。因为我们与神隔绝了,所以也与自己隔绝。由于我们不认识神,我们也不认识自己。由于我们在属灵上隔绝了,我们在心理上也隔绝了。
在创世记,你马上看到亚当开始经历恐惧、内疚和情绪的波动。由于我们不知道神的身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身分。由于我们不认识神,我们也不认识自己。因此,从属灵的问题产生心理的问题。
我们进一步看看接下来的同心圆。我们的属灵问题引致心理上的疏离,心理上的疏离又引致社会人际上的疏离。由于我们里面混乱不堪,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弄得一塌糊涂。由于亚当与神隔绝,也与自己隔绝,因此他和夏娃随即出现问题。他们无法和睦相处。争斗、压迫、罪恶、婚姻破裂以及对人的残暴行为都由此而产生。
属灵上的疏离引致心理上的疏离,然后引致社会人际上的疏离,最终,第一宗罪所带来的结果是肉体的疏离。神对亚当和夏娃说:“由于你们想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会崩溃。我想作你们的统治者,我想由你们去统管大自然,但因为你们决意要作我的统治者,现在大自然会统管你们。由于你们想成为我的主人,现在大自然会成为你们的主人。大自然不再为你效力,不再做你想它做的。你一生将与大自然对抗,最终你会失败。你一生将会在尘土里劳碌,最终归于尘土。”因此,圣经说罪所产生的结果是肉体的疏离。你会生病,你的身体渐渐朽坏,你会死亡,世上有自然灾难。这全都是罪的结果。属灵上、心理上、社会人际上和肉体上的疏离。
你离开中心越远,那些需要便越大,肉体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甚至许多心理上的需要,都是感觉得到的需要。人们无需圣灵同在也看得那些需要。没有圣灵同在的人看不到核心的需要是藉着基督与神建立关系。但你饥饿时不需要圣灵也知道自己饿了。你寂寞时不需要圣灵也知道自己寂寞;你口渴时不需要圣灵也知道自己渴了。那是远离中心的需要,它们是罪所带来的结果。是罪的痛苦所带来的结果。所以,它们是教会事工的对象。那些需要是感觉得到的需要。“我饿了。我被殴打。我的头被打破。我是罪案中的受害者。我的配偶离开了我。我无法与子女相处。我的子女犯了法。我在监狱里。我的身体有残疾。”你不需要圣灵也知道那些事情。
圣经说,那些是经济上和肉体上的需要,它们都是需要,是感觉得到的需要。处理那些需要的唯一方法是透过行动。空谈并没有帮助。你可以谈论那些核心的需要、那些更接近圆心的需要。举例说,如果你与神隔绝,我可以到你那里跟你谈话,你可以说:“我明白要做什么。”我可以藉着交谈治愈那种疏离。但如果你饿了,我不能藉着交谈来满足你的需要。感觉得到的需要是要藉着行动才能满足的。
圣经说,耶稣的说话和行动都大有能力。圣经告诉我们,当神在教会群体中赐下属灵的恩赐,祂赐下言语的恩赐和行动的恩赐。有些恩赐是言语的恩赐、谈话的恩赐:如劝勉、传道、教导和牧养。那些是言语的恩赐。可是,那些帮助人和怜悯人的恩赐又怎样?向人施予的恩赐又怎样?接待人的恩赐又怎样?它们都是行动的恩赐。在福音派教会的历史中,拥有言语的恩赐的人被尊崇。他们被委派职务,获得职衔。可是,具有行动的恩赐的人甚至没有人称他们是有恩赐的。圣经提到教会里有两类职位:长老和执事。这些人是谁?长老是以言语事奉的人,执事是以行动事奉的人。教会有两类职位和两类恩赐,教会不应只是说而不去做,正如耶稣也不是这样。
慈惠的职事是什么?是以行动去满足那些感觉得到的需要。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并且命令我们这样做。福音派教会大多只是谈论。我们聚在一起交谈。我们参与不同的聚会和会议,我们称之为事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都在交谈,不是听牧师说话,就是互相交谈。教会事工不只是这样。耶稣的说话和行动都大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也是这样。这就是慈惠的职事。
其次,圣经谈到慈惠的职事的重要。这会使你毛发悚然。多年前,我开始研究慈惠的职事,有好几段经文令我感到非常沮丧和气馁。其中一段是以赛亚书1:10-17。以赛亚正在对以色列人说话。他说:“你到圣殿,献上供物,你遵行道德律法,每个月都禁食。”然后转身,在以赛亚书58:5-7,引述耶和华的话,说:“你这可称为禁食、为耶和华所悦纳的日子吗?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折断一切的轭吗?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主正在谴责以色列人。以赛亚说:“你的宗教只是一个满口空洞的应酬话的宗教,因为你没有眷顾在困境中的人。”以赛亚说的是:“你怎知道自己是不是真信徒?不是看你有没有到教会,有没有遵守道德律法,而是看你有没有慷慨地对待在困境中的人。”我说:“这实在不可思议。”然后,我来到马太福音25章。这里更不可思议。耶稣讲述祂会在末日向万民显现,把山羊和绵羊分开。谁是绵羊?谁是山羊?真基督徒会从那些自以为是基督徒的人分别出来。真信徒从假信徒分别出来。
耶稣会怎样决定?马太福音25:34-36记载,在末日,耶稣会望着一些人,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那些人会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你?据我们所知,我们直到今天才见到你,我们什么时候为你做了那些伟大的事情呢?我们非常欣赏那种种事情,但我们什么时候做过呢?”耶稣对他们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然后,耶稣转身向另一边的人,就是山羊,对他们说:“离开我,我从来不认识你们,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等等。他们便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没有帮助你呢?”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当我读到那段经文,我心里想:“耶稣要说什么?祂怎可以这样?我们是靠信心得救,不是靠行为得救,对吗?”耶稣是说在你们中间的穷人其实是一个考验。这种情况再三出现。路加福音16章记载了拉撒路和财主的故事?关于那个比喻,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讨论。我只想把焦点放在这方面。拉撒路是个乞丐,常在财主的门口讨饭,财主对他没有一点怜悯之心。财主死后到地狱去,拉撒路死后却上了天堂。拉撒路不是因为贫穷而上天堂,因此不是所有穷人都会自动进入天堂。财主也不是因为富有而到地狱去,因此不是所有富有的人都会自动到地狱里。拉撒路是测试那人内心的一个考验。耶稣说的是:“你在星期天做什么是一回事,但我想知道你心里真正想着什么,你是否慷慨待人是真信心的指标。”
在雅各书2章,雅各说:“你说你有信心,但我告诉你,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很多人为此感到心烦意乱,因为有些人认为雅各布所说的与保罗所说的互相矛盾,因为保罗在罗马书里说:“我们不是靠行为得救;我们惟独凭信心得救。”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研究这两卷书,并把它们融会在一起。他以一个视野去看罗马书,以另一个视野去看雅各书。当他把两卷书放在一起时,他说圣经教导我们,我们是惟独凭信心得救,但不是凭一种单独的信心。你是凭信心得救,不是靠行为。没有人配得神的恩典。你是凭信心而不是靠行为得救,但是你的信心总会产生行为。所以,你是惟独凭信心得救,但不是凭一种单独的信心,而是一种产生行为的信心。我明白了,然后我开始读雅各书2章。你也看看雅各书说什么行为是真信心的证据和指标。他说:“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才是真正的宗教生活。当一个穷人来到你们中间,你不会从他的旁边走开或在他周围炫耀一番,这才是真信心。”雅各在2:13把整卷书带进高潮,说:“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
这是圣经所说其中一件令人毛发悚然的事情。“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各以两个不同的方式使用“怜悯”这个词。“怜悯”一词可以专门用来谈到帮助在路上的人、穷人、孤儿寡妇。“怜悯”也可以解作宽恕。雅各是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你是惟独凭信心得救,但如果你有真信心,一些事情将会发生,你可从这里知道自己是否有真信心:它有没有产生慈惠的职事。经文说:“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你是否开始担心起来?这是这部分的讲章的目的。倾出生命以怜悯的行动帮助困境中的人,是真信心的必然标志。它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它不是实时的,却是必然的。
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妇人打算把她所有的财产留给她的侄儿,但她不知道侄儿是个怎样的人。侄儿在她身边时总是表现得很好。于是有一天她打扮成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坐在侄儿的大宅门口,等着看当侄儿走出来时会怎样待她。侄儿出来时对那个扮作无家可归的女人的态度很卑劣和残忍,并且说要叫警察来驱赶她。那时,她知道侄儿真正是个怎样的人。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祂是说:“我就是在你家门口那个无家可归的人。我知道你的内心真正是怎样,不是凭着你在星期天来到我的殿时向我行事的方式。我知道你真正的为人是怎样,是凭着你怎样对待街上的人。我在那里,我乔装混在那些人当中。我就是那些人。”因此,耶稣说:倾出生命以怜悯的行动帮助困境中的人,是真信心的必然标志。
因此,苏格兰牧者马钦芮(M’Cheyne)说:“我恐怕许多听见我这样说的人可能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因为他们不爱施予。我们需要拥有一颗新心才能够甘心乐意地慷慨施予;旧我的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舍弃金钱。啊!亲爱的朋友!享用你的金钱吧,充分利用它,不要给人一分一毫,赶紧享用它;因为我可以告诉你,你将会在永恒中沦为乞丐。”马钦芮说的是:“你变得慷慨,这样你便知道自己已经改变过来。”这是重点。你看见这是重要和必需的吗?
第三是慈惠的职事的范围。我们竭力以各种方法限制它的范围,其中一个是律法师所采取的方法,他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耶稣说:“你要爱邻如己。”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耶稣,你不是说每一个人吧?”耶稣便说了一个比喻,比喻中有一个撒玛利亚人遇到一个犹太人。耶稣如此道出这个比喻,背后可能会有什么目的呢?耶稣说的是,人很自然会这样说:“当然,我很乐意帮助我喜欢的人。我很乐意帮助我的家人。我很乐意帮助那些像我一样的人。”这是好的,也十分重要。提摩太前书5:8说:“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圣经说盟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家人、教会的弟兄姊妹,或与你一起工作的人若在困境中,你都有首要的责任去看顾他们。但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的目的,是说明你不可因着人们所属的类别而限制你对人的帮助。不仅如此,你在厘定施予的范围时也必须小心。
许多年前,美国著名神学家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为他当代的人写了一本关于慈惠的职事的小册子。当时的人常说:“爱德华兹,我认为你是绝对正确的,但坦白说,我连满足自己的需要也没有足够的金钱。除非我的经济情况改善了,否则不要指望我慷慨施予在困境中的人。”爱德华兹机智地回答:“好吧,我们看看加拉太书6:2,那里说:‘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是的,那些非常贫穷的人可能义不容辞地去救济一些比他们陷于更大困境中的人。我们可能按着福音的标准,义不容辞地向别人施予,我们必须受苦才可以做到……〔不然,我们各人的重担又怎样互相担当呢?〕如果我们从没有责任去减轻他人的重担,而且不用加重自己的担子就能够做到,如果我们完全不用背上重担,我们又如何承担我们邻舍的重担呢?”
爱德华兹在说什么?相当简单。当你说:“我负担不起去施予。”你其实是说:“我不能不用背负重担便施予。”爱德华兹说:“可是,整个概念就是那样。”当你施予的时候,你不希望要负重担,否则你便不施予,你不会背负任何人的重担。有一个人背着一根重五十公斤的木头。你会怎样分担他的重担呢?你说:“让我们把木头的重量转移一下,使我至少分担十公斤,你背负四十公斤;或我背负十五公斤,你背负三十五公斤;或我们各背负二十五公斤;或我背负四十公斤,你背负十公斤。”除非有些重量转移到你身上,使你有点像他那样感到同样的压力和痛苦,否则你没有背负别人的重担。爱德华兹说:当你说“我负担不起去施予”时,你总是意味着:“如果我施予,那个穷人的一些压力和痛苦便会落在我身上了。”
什么是贫穷呢?是缺乏选择。当施洗约翰向人传道的时候,他们都因福音而感到扎心,说:“我们该做什么?”施洗约翰说:“有两件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施洗约翰没有任意武断。他是说:“去找一些比你的选择更少的人。”穷人是一个比你的选择更少的人。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想带我的太太出外吃饭,我有两个选择:在家里或是到快餐店去。我只有那两个选择。当我找到工作后,我可以有五个选择;当我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后,我可以有八个让我出外吃饭的选择。贫穷就是你的选择不断的递减。
当你说:“我没有钱去帮助在困境中的人。”你其实是说:“那人只有很少的选择……我不想那人的痛苦或重担落在我身上。”不过,爱德华兹说,除非你施予,以致它成为你的担子,否则你没有担当他人的重担。除非你能说:“我对教会的奉献、对在困境中的朋友的施予、对贫穷人的施予使我看到它正在减少我能够选择的东西,减少我能够选择去度假的地方,也减少我能够选择去用膳的地方”,否则你没有担当他人的重担。爱德华兹说:“如果我们从没有责任去减轻他人的重担,而且不用加重自己的担子就能够做到,如果我们完全不用背上重担,我们又如何承担我们邻舍的重担呢?”慈惠的职事的范围包括什么?比你目前参与还要多。你要做的应该比你正在做的还要多。你要牺牲的应该比你正在牺牲的还要多。你要背负他人的重担。一些担子、一些重量,必须落在你身上。
我们已谈过慈惠的职事的性质、必要性和范围。它的范围必须广大。你应当牺牲,让他人的重担落在你身上。慈惠的职事带来什么影响?保罗没有在此提到你应该施舍给在困境中的人,但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这样做会在社会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使徒行传第2和第4章,基督徒群体的慷慨奉献令人震惊。使徒行传第2和第4章记载,基督徒群体慷慨奉献,以致没有人再陷在困境中。只要我们决意向其他贫穷的基督徒施予,我们已忙得不可开交。
社会上有很多贫穷的基督徒。如果你说:“我们要彼此慷慨施予,使基督徒群体一无所缺。”那真是好极了。但是你应该看到,有多少穷人是福音派基督徒,他们说:“我重生了。”即使你希望如此狭义地定义它。在新约教会里,信徒慷慨施予,以致各人一无所缺。外界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从圣经知道这为使徒的传道工作增添了巨大的力量。甚至新约时代之后仍没有停下来。大约一百年后,罗马皇帝朱瑞安(Julian)在位时看见基督信仰增长迅速,而他自己信奉的异教正被取代,令他感到非常心烦意乱。于是,他竭力去复兴他的异教信仰。朱瑞安动用大量政府资金兴建新庙宇,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做法是理所当然的。他实施复兴异教的计划,但不奏效。他写信给一个在加拉太当异教祭司的朋友,讲述他认为基督信仰广泛流传和普及的原因。他在信中说:“基督徒的迷信思想能够不断发展,是因为他们赒济陌生人。这些不敬虔的加利利人不仅照顾他们中间的穷人,也照顾我们的穷人。”
朱瑞安说的是:“你知道,罗马人关顾罗马籍的穷人,犹太人关顾犹太籍的穷人,希腊人则关顾希腊籍的穷人。这些基督徒的麻烦之处在于他们的慷慨是不分种族的。他们没有定下标准,他们关顾所接触到的任何一个穷人。他们不仅关顾自己的穷人,也关顾我们的穷人。”他说:“因此,他们令人信服。他们运用金钱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视。”
这个反对基督信仰的异教徒极力要找出教会的错处。社会上那些讨厌基督徒的人有没有任何一个说:“我讨厌这个,也讨厌这个,但我不得不说没有人比基督徒更致力于帮助穷人”?除非人们这么说,否则你莫想可以为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可以大谈复兴和如何广传福音,但除非外面的人这样谈论我们,否则你可以忘掉上述的事情。
最后,那动力是什么?推动慈惠的职事的内在动力是什么?除非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干劲,否则一般旧式的人道的利他主义不足以年复一年推动慈惠的职事。圣经从没有为了使人看顾穷人而把罪疚加诸于人的身上。你总不会在圣经里看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说“人道”思维是这样的。人道的思维说:“你拥有那么多,那些人拥有那么少。你不觉得过意不去吗?请做些事情。”这种想法只会短暂奏效。不久,你会说:“我一直很努力,但我无法做到……”有一段时间,罪疚感是奏效的,然后你耗尽了。它不会持续太久。圣经从没有这样教导。相反,圣经教导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身分。
马太福音18章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有一个仆人欠了王一千万银子。仆人说:“宽容我。”王便免了仆人的债。这完全改变了仆人的一生。那仆人出来,遇见另一个同伴,那人欠了他十两银子。那同伴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仆人说:“不。我要把你关进监里。”他便把同伴下在监里。王听到这事,便对仆人说:“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
当基督徒看见一个在困境中的人,他不会说:“我感到很罪疚。我拥有那么多,那人只有那么少。”相反,他会说:“我在看镜子。这就是我的样子,看看这个一无所有的人。看看这个穷人。看看这个满身麻烦的人。我若不是在耶稣基督里,神看我就是这样。”耶稣基督本来富足,却成了贫穷。为什么?因为我们是贫穷的,在属灵上已破产。马太福音5章说:“虚心的人有福了!”这是进入天国的第一步。除非你承认自己在属灵上已破产、无家可归、一无所有,否则你不能进入天国。很多人喜欢这样说:“我很乐意施予那些配得的穷人,但我不会施予那些自作自受的人。”可惜,如果你照这标准来决定慷慨的程度,耶稣基督有权对你说:“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我不是为那些配得的人而来到世上受死,也不是为那些配得的穷人而来到世上受死。地上没有这样的人。我是为着那些陷于困境的人而来。我把我的财富赐给那些不配的人、在属灵上已破产的人。我把我的财富赐给众多曾践踏和滥用它们的人。”
当一个基督徒明白这一点,他会以完全的慷慨去响应。不同的是,如果你心里没有慷慨之情,你不会看见,也不会发现神正在感动你倾出生命以怜悯的行动帮助穷人,这意味着你根本不明白福音。你不认为自己是个蒙恩得救的罪人。你相信你是靠自己努力进入天堂的。你心里想:“我的表现很好,我过着良善的生活。神啊,我配得进入天堂。”如果你抱着这种想法,你总不会在慈惠的职事上倾出你的心。可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是个蒙恩得救的罪人,你会变得慷慨。在末日,耶稣基督以慈惠的职事作为测试,看看你到底是真基督徒,抑或只是一个道德之士。耶稣以慈惠的职事作为测试。神命令我们作慈惠的职事,但慈惠的职事绝不能只是响应神的命令。怜悯是神所要求那种接受的人是完全不配得到的爱。
亲爱的天父,感谢祢爱我们、拯救我们。我们都是蒙恩得救的罪人,求祢帮助我们愿意倾出生命,以怜悯的行动去帮助在困境中的人。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