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章节第五章 我可以相信你吗? | 为何相信圣经

第五章 我可以相信你吗? | 为何相信圣经

第五章

我可以相信你吗?

“街道上人山人海。人群中的嘈杂声就像城中的人在过除夕。等等……现在,敌人在帕利塞兹(Palisades)上空出现了。五个——五个巨型机器。第一个正在过河。我从这里就能看到……我收到一份公告……火星人飞行器会降落在全国各地。一个落在布法罗城(Buffalo)外,一个落在圣路易斯的芝加哥……似乎定好了降落的时间和地点……现在第一个机器到了海岸边。它站在那里眺望着这个城市……它在等待其他的伙伴。它们如同城市西边一排新的高楼一样拔地而起……现在,它们举起自己的金属手臂……末日到了,随即浓烟滚滚……黑烟弥漫在城市上空。街上的人现在都看见了!他们仓惶逃向东河(East River)……成千上万的人如过街老鼠一般!烟雾扩散得更快了,已经到达时代广场(Times Square)。人们试图逃离,但却无济于事。他们像苍蝇一样倒下!现在,烟雾经过第六大道……第五大道……100码远……还有50英尺……”

【接着是窒息声,然后是挣扎声,最后是一片死寂。此后,在吱吱嘎嘎的电波中响起这样的声音:】2X2L呼叫CQ……2X2L呼叫CQ……纽约?有人在吗?还有人在吗?还有人在吗……”[1]

1938年10月30日,周日,晚上8点15分左右,当全国各地的人收听哥伦比亚广播电台(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CBS)时,以上正是他们听到的内容。几分钟后,电台驻纽约的制片人就接到了一位愤怒的中西部市长的电话,后者要求电台立刻停止播报,因为暴徒已经挤满了他所在城市的街道。不久之后,来自其他新闻媒体的记者涌入CBS总部,要求得到解释。制片人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简直就像是一场噩梦。大楼里瞬间挤满了人和穿着深蓝色制服的警察……最后,媒体记者们终于让我们从楼里出来,他们苦苦追问当时的惨状。据我们所知有多少人死亡?(暗示他们知道有上千人)我们对泽西球场的致命踩踏事件了解多少?(暗示这只是其中之一。)有多少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水沟里一定堆满了尸体。)有多少起自杀事件?(你没听说环河路那个自杀事件吗?)在我的记忆里,这一切都很模糊,却又令人毛骨悚然。[2]

谢天谢地!原来当晚根本没有人死亡——没有踩踏事件,没有交通事故,也没人自杀,更别提被火星人劫持了。这是因为,据报道,那天让许多人陷入恐慌的“新闻报道”其实只是一档广播节目,一部改编自H. G.威尔斯(H. G. Wells)的小说《大战火星人》(The War of the Worlds)的广播剧。

人们一直很想知道,是什么让一档广播节目引发如此严重的恐慌?我的意思是,他们以前听过科幻广播剧,《大战火星人》其实就是正在播出的“水星剧场”系列中的一部。在当时,民众担心与德国的战争迫在眉睫;此外,该节目插播广告的时间比平时要长,有些听众因为另一个频道的热播节目播出时间过长而错过了开场白,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一场完美风暴,让不少人真的以为火星人正在入侵纽约!

将这段情节与圣经对耶稣生平的描述做比较,实在是件有趣的事。如果就像许多收听CBS的《大战火星人》广播剧的人一样,我们完全误解了圣经作者的意图怎么办?假如他们并非真想告诉我们实际发生的事情,而是在做别的事——也许是写小说、创作传说,甚或是要蒙骗众人呢?换言之,鉴于目前我们能够非常肯定地说:

1.我们对圣经手稿的翻译是可靠的;

2.我们的圣经抄本准确地反映了原件的内容;

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收录信息的正确的、最好的书卷。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能确定这些写圣经书卷的人本身值得信赖吗?他们真的试图将自己认为发生过的事准确地传达给我们吗?[3]

寻找线索

《大战火星人》引发的闹剧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在节目中,播音员一遍遍暗示说,听众听到的不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而是一出虚构的广播剧。这些线索很明显。例如,节目一开始播音员就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及其附属电台现在为您播送,奥森·威利斯(Orson Welles)和“空中水星剧场”为您演绎的《大战火星人》,作者H. G.威尔斯。”此外,剧中有个家伙被火星上的毒气呛到后说:“您正在收听的是由CBS为您播送的,由奥森·威利斯和空中水星剧场为您演绎的《大战火星人》,作者H.G.威尔斯。稍作休息后,节目将继续。”节目在播放期间插播了四次广告。即便如此,但当晚CBS还是不得不在其全国广播网中再三宣称,火星人并没有真的袭击地球!

对那些在东部标准时间每晚8点到9点收听奥森·威利斯的“空中水星剧场”的听众来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节目只是对H. G.威尔斯的著名小说《大战火星人》的现代改编。我们在节目中四次反复澄清一个事实,虽然节目像所有小说或戏剧一样提到某些美国城市的名字,但整个故事以及其中的所有事件都是虚构的。

搞什么名堂?!CBS在这篇尖锐的最后声明中所要表达的是,听众本应该听见这些线索的!他们本应该注意到节目本身一直在暗示说,它其实并不打算报道真实的事件。他们眼前的世界一切安好。

好了,言归正传,现在我们需要问的是,圣经有没有给我们类似的线索?有没有迹象表明,我们不应该把圣经当作历史记录,而应该把它当作小说、传说、神话或其他什么东西来读呢?圣经确实给出了一些线索,但它们都指向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圣经作者确实打算如实报道他们亲眼所见的事。

那时他们在做什么?

如果你坚持认为圣经作者们的写作意图并非如实报道,那么依照学术诚实的要求,提出反对的同时还要给出合理的替代说法。如果他们不是在如实记录当时的情况,那么他们究竟在做什么呢?让我们来想一想:

1.圣经作者在写作时可能并非想要记录史实。也许他们就像H. G.威尔斯一样,只是在写小说。他们知道它不是事实,也没打算让别人相信那是事实。同样的,也许他们是要创作传说——也就是说,撷取一系列并不起眼的事件,并用非凡离奇的细节加以润色。确实,撰写传说的人往往会认为,他们的故事不管有多么神秘,都能解释一些关于现实或他们民族起源的事,尽管他们自己也知道故事中的离奇细节都是编造的。当然,问题在于后来的听众和读者并不总能分辨得出来,他们认为整个故事完全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在圣经里看到的也许只是虚构的或是传说,而非真实的记录,而基督徒只是没意识到这是个恶作剧罢了。

2.圣经作者可能带有欺骗的目的。他们也许就像那些在他们之前或之后的人一样,故意想要蒙蔽所有人,让对方相信一些从未真正发生的事。或许这一切完全是一个巨大的骗局、一场权力游戏或者野心勃勃的肆意妄为。

3.圣经作者自己可能也被骗了。不一定是有人故意欺骗他们那样写的。也许他们是在自欺欺人,或是从其他基督徒那里听到的传统故事已经被歪曲了。不管情况如何,也许作者们无意中将这样的骗局传给了我们。

4.最后,圣经作者们的意图究竟如何也许无关紧要,因为尽管他们试图向我们准确描述当时发生的事,但他们的记录混乱得一塌糊涂,且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以至于我们最终无法相信他们写的任何事。

事实也许是上述情况之一。但如果我们可以确定以上情况都不存在,那会怎样呢?如果作者可能不是在写小说或传说故事,没有欺骗大众,没有上当受骗,他们的作品也不像某些人所指责的那样错误百出,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圣经作者实实在在想要提供给我们准确的信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文献具有历史可靠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最终确定他们是对的,这个问题要留待下一章回答。然而,要相当肯定地说“圣经作者不是在写小说、设计一个骗局,他们也没有被蒙蔽,也不是混乱得不可救药。他们真的相信这一切已经发生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幻小说的作者?

我们先来思考第一种可能性,即圣经作者的目的也许不是记录历史事件,他们其实没打算让我们相信他们所说的。这里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否有可能在某处直接告诉我们他们是在写小说,就如CBS告诉听众他们正在收听的是一档广播剧?答案是否定的,圣经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内容。实际上,圣经作者一再地、非常直接地陈述了相反的观点。他们尽可能清楚地告诉我们,他们完完全全相信自己所说的,而且希望我们也能相信。

例如,对于耶稣的生平,路加是这样开始记述的:

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1:1-4)

路加的意图再清楚不过了。他“从起头都详细查考了”,而现在他“按着次序”写下那些事情,以便提阿非罗大人能“知道”其接受的有关耶稣的教导“都是确实的”。无论路加在做什么,他都不是为了写故事取悦大众,他是要我们完全相信他所写的。

在对耶稣生平的记述中,约翰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图: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0-31)

看见了吗?这里再次提到,约翰不是在写小说,他真的希望人们能相信耶稣是基督。这意味着他想让我们相信他在书中所写的事真的发生了。

在圣经中的另一处,约翰再次告诉我们他的写作意图: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壹1:1、3)

看见了吗?约翰最不希望人们对他的书做出这样的回应:“哇!那个约翰实在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真应该签一份出书合同!”他想让我们知道,如今他正将自己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甚至亲手摸过、亲自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传讲给我们。至少就他记述的目的而言,他不是在写小说或故事;他真的希望我们相信他所说的。

除了这些非常明显的意图说明之外,圣经作者还给出了其他提示,表明自己希望我们能相信他们所写的内容。例如,想想作者提到具体的、可考证的历史事件和情况的频率。这种暗示在新约中随处可见,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路加福音》中的这段经文:

凯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丢彼拉多作犹太巡抚,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他兄弟腓力作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地方分封的王,吕撒聂作亚比利尼分封的王,亚那和该亚法作大祭司。那时,撒迦利亚的儿子约翰在旷野里,神的话临到他。(路3:1-2)

一位作家曾指出,在短短两节经文中,路加至少有21处提到历史人物、地点和环境等参考信息,其中每个人和每件事都是(路加不久就会写到)有据可考的——或者说,如果路加搞错了,也完全可以证伪![4]

在路加的第二卷书《使徒行传》中,我们也发现了他的对于细节的关注,而新约的其他作者同样也在他们的作品中加入了当时可考证的参考信息。我再次重申,路加和其他圣经作者并不是在写小说或故事;相反,他们谨慎地将自己的经历编织成一幅详尽的、可证实的、真实历史生活的毯子。他们真诚地希望我们相信他们所写的。

但如果他们只是希望我们相信他们讲的谎言呢?

带着欺骗的目的?

我们来看第二种可能性,圣经作者也许带有一种欺骗的目的。他们难道不会在世界上设计一场骗局,试图让我们相信那些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有没有可能尽管他们一再坚持自己说的是实话,甚至还在作品中额外加添了一些历史事实,但他们其实是在骗我们上当,让我们相信一堆谎言?

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但在这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找到一些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而是试着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当你仔细思想这种情形时,就知道圣经作者欺骗我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让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思考。

首先,若非不可能,要想完成这样一场巨大的骗局是相当困难的。一方面,新约二十七卷书全是在耶稣诞生后的几十年内写成的。这就意味着,当这些书卷开始流传时,至少有几百甚至上千个亲眼见过耶稣和他所行之事的人仍旧活着。因此,举例来说,如果路加只是在瞎编乱造或添油加醋,那么周围许多人可能会说:“等等,那事没发生过。你在编故事,路加。”但我们没有看到有记载说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当你发现,即使是那些对终结基督教有最大利害关系的人,也不否认耶稣确实做过和说过圣经作者声称他做过的事,他们只是单纯谴责耶稣是个骗子或他做得不对,这就更强有力地证实了上述观点。如果有充分理由认为他没有说过那些话,即圣经作者完全是编造的,那么我敢肯定,基督教的反对者们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来。

其次,要在这么多的目击者面前完成如此宏大的骗局是极为困难的。不仅如此,而且如果圣经作者真想这么做,那么他们选定的主要发言人显然不是最佳人选。想想看,福音书中的四位作者中的两位——路加和马可,他们都不是耶稣的使徒,也没有亲眼见过耶稣。路加是保罗的密友和旅伴,但他远非教会的著名领袖,也没有宣称有任何权柄。而约翰·马可是彼得、保罗的朋友和同工,但他最为人熟知的事情就是在旁非利亚抛弃了保罗,而后来当他想重新加入事工时,保罗又因为“争论”而拒绝了他(徒13:13,15:37-41)!尽管马太确实是使徒之一,但他之前是一个变节的罗马税吏。如果你要用一个骗局来欺骗世人,很难想象你会优先选择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引发不和的逃兵和一个税吏。这些人不可能让你成功。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种可能性,如果新约作者试图欺骗世人或制造骗局,他们会有什么合理的动机呢?让自己出名?为求财?成为强大教会中有权力的领袖?如果这就是他们的计划,那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实在是一败涂地。绝大多数的使徒最终都被杀害,或是被砍头,或是被钉十字架,或是以其他可怕的方式处死。

除此以外,如果他们的动机是要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看上去不错,甚至是为了让基督教看上去更好而说谎或夸大,那么加入太多令人尴尬的细节,包括那些让故事中的英雄不那么英勇的内容,都是在自毁前程。如果你想要制造骗局来让你的新宗教更有吸引力,那为何你总是指出这些未来的领袖们在理解耶稣的话上是多么愚若顽石呢?为什么要记载彼得完全误会了耶稣的意思,以致他砍掉了一个人的耳朵,结果却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受到责备?同样的,为什么要讲一些关于耶稣(你试图描绘的这位无所不知的神人)的奇怪故事,不知道谁摸了他的衣服繸子,不知道谁在坟墓前和几个妇女一起哀哭,也不知道谁因为无花果树没有结果子可吃而生气地咒诅这树?

没错,我知道基督徒会说,所有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意义,确实如此。不过任何一个基督徒传道人都会承认,要明白故事的意义需要做些工作——不能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经文含义。但问题在于,如果你策划骗局的动机是让自己的新宗教、创始人以及领袖们看起来很好,那么你不会想要编造这些故事。你肯定不会讲述马可如何抛弃保罗,等马可回头时保罗又拒绝了他,以及整件事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这是在自爆家丑。把这些故事告诉众人、不惜家丑外扬的唯一原因是,圣经作者要如实说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让整件事看上去不错。

当然,你可以把我们当作“满洲候选人”(Manchurian Candidate)[5],你也可以说这些令人尴尬的细节只是为了迷惑我们,让我们觉得他们实话实说,而其实他们是在对我们撒谎。这时候,我们可以深入到这种阴谋论之说的几个层面,弄清楚你的目的到底是为弄清真相还是只为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的做法实属公平。

总之,我在这里再强调一点,这适用于我们到目前为止在本章中说过的所有内容。没有人会因小说而死,也没有人会为一场骗局而死。如果你写作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写一部小说或设计一个骗局,那么一旦事情败露,你就会小命不保,也就不会继续讲了。在如此的情况下,你仍坚持写这个故事的唯一原因就是,你真的相信你所写的确实发生过。这正是我们在那些新约作者身上看到的。甚至当他们在写作和教导时,他们也深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所说的话被杀。然而,经历了一切威胁和应许之后,直到他们死的那一刻,他们仍然在说、仍然要写。不管怎么剖析,事实就是如此。这些人不是在写小说,也没有说谎。他们相信自己所写的,也希望我们能相信这一切。

只是上当受骗了?

但还有一种可能,不是吗?与其说圣经作者是个骗子,倒不如说他们自己也受骗了呢?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这一理论以不同的形式提出来,但最终都没有真正站住脚。例如,该理论有一个著名的版本指控说,耶稣的门徒对复活之耶稣产生了集体性幻觉,随后他们回去写了各种传说作为故事的背景。但不用多想就知道这是多么荒谬。首先,“集体性幻觉”这个想法很可笑。根据定义,幻觉是内在的、个人的、单独的。它产生于单个人的头脑。而且,除非能假定在人类中存在某种超能力或超自然的心理联系,否则它是不会传染的。另外,考虑到有很多不同的人群报告说见过耶稣,有多少次,历经数周时间,因此,认为持续的、有传染性的集体性幻觉是主要原因,显然极为荒谬。

该理论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版本,它认为耶稣门徒有一种病态的、一厢情愿式地想法。此外,由于无法接受耶稣死亡的现实,门徒们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他们相信并宣称耶稣已经复活了,随后又写下种种传说作为故事的背景。尽管该理论被包装得比较复杂,但认为门徒们是病态的一厢情愿和产生集体性幻觉的观点一样似是而非。这是因为,无论如何门徒都不会希望耶稣复活。尽管他们伤心欲绝,无法接受耶稣的死,想方设法继续认为他还活着,但他们绝不会想到用复活的念头来安慰自己。为什么呢?因为对一世纪的犹太人来说,复活是一个神学概念,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这只有在末后的日子才会发生,那时一切死去的人都会一同复活,有些人要被神定罪,有些人则会得荣耀。在思想史和宗教史上,门徒心中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种观念,即一个人可能很早就经历了复活和得荣耀。事实上,如果门徒宣称耶稣仅仅是在属灵的意义上活着,或者他没有真的死去,甚至他已经像拉撒路一样从死里复活了,那么那种“一厢情愿”的指控就更加合理了。但门徒实际宣称的是,耶稣已经经过死亡,从另一个世界活着出来,这种宣告完全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新事。这种观念需要你完全更新自己的世界观,它不会因为一种愿望而突然出现在你的头脑里。只有当你亲眼所见的和亲身经历的事情让所有其他的解释都变得完全不可信时,这个想法才会慢慢地在你里面生根发芽。

除此以外,一种天真幼稚的、一厢情愿地相信耶稣复活了的心愿,完全不符合圣经作者对门徒的描述。马太描述说“有人疑惑”(太28:17),而路加则说,当妇女们来告诉他们耶稣复活时,“使徒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路24:11)。甚至当耶稣向门徒显现时,路加说:“他们却惊慌害怕,似乎所看见的是魂。”(路24:37)随后还有多马,直到他将自己的手指探入耶稣的钉痕和肋旁时,他才完全相信(约20:24-25)。

圣经从未将这种怀疑精神(为了预测相反的论点)当成是一种美德,这些作者好像是在说:“看看这些意志坚定、不容易轻信任何事的家伙们!当然,除非耶稣真的复活了,否则他们所有人绝对不会相信!”相反,圣经把门徒的不信说成是一种严重的尴尬。为此耶稣曾不止一次地责备他们,他甚至告诉多马,究其本质,“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些没有看见就相信的人有福了!”明白了吗?借着强调门徒的不信,圣经没有把他们当作看重证据的怀疑论者的典范。它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即使这很令人尴尬,但所发生的一切断乎不是一种病态的一厢情愿。

这种自欺说还有一个最终的版本,它认为圣经作者有时所依赖的口述成书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已经被破坏了。毕竟,耶稣死于公元33年,而最早的福音书直到公元60年才问世。难道我们真的认为,耶稣的教导和故事可以在整整27年间只靠口口相传就能被完好无损、未被破坏和删减地保存下来吗?这里,我们必须再次提到几件事。首先,尽管所有新约作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都采用了口述的传统,但你要记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马太、约翰、彼得、雅各和犹大——都是所有事情的亲历者。如果口述传统真的遭到破坏,他们一定会知道。不仅如此,耶稣宣称他的教导和旧约先知的预言具有同样的权柄,而且他的很多教导是以简洁易记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当你将这两点因素结合起来时,那么早期的基督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能够而且也有决心把它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根本不足为奇。

最重要的是,当谈到口头传播时,你必须意识到,27年对于完整保存传统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请背诵儿歌《杰克和吉尔》(Jack and Jill)。请认真点,来试一下吧!不用大声念出来,但至少在脑子里把这首儿歌快速地过一遍。现在,我猜你可能会这样说:

Jack and Jill

Went up the hill

To fetch a pail of water;

Jack fell down

And broke his crown

And Jill came tumbling after.

你知道这首儿歌是什么时候写的吗?你肯定不知道。没有人知道,对这个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争议!据我们所知,这首儿歌现存最早的出版物选自《鹅妈妈的歌谣》(Mother Goose’s Melody)一书,又名《摇篮的十四行诗》(Sonnets for the Cradle),它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6]问题在于,你见过那本书吗?你是通过阅读1791版的《鹅妈妈的歌谣》才学会《杰克和吉尔》的吗?我敢肯定你不是;事实上,我还可以肯定你不是从任何一本书里学来的,一定是有人你背诵了这首儿歌。而且我还很确定,教你这首儿歌的人一定没有看过1791年版的那本书,他也不是从任何其他书里学来的。很可能是有人教给他(或她)这首儿歌的,教的人也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而那人又有别人教给他,如此流传甚久,这就是口述的传统。那么你能想象出这首《杰克和吉尔》在过去200多年的口传中被破坏或修改了多少吗?猜猜看,现代的版本和1791年的版本相差多少?我们来看一看:

Jack and Gill

Went up the hill,

To fetch a pail of water;

Jack fell down

And broke his crown,

And Gill came tumbling after。[7]

1791年的版本如上所述,它是用斜体字印出来的!除了“Jill”的首字母由“J”变成了“G”以外,我们今天背诵的儿歌《杰克和吉尔》和200多年前的内容完全一样。所以,让我再说一遍,在仅仅27年间保持口传内容的完整性,一点都不难。

请看,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杰克和吉尔》的口述传统和新约的完全相同,可以看出二者有许多不同。而是在于,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口述内容的完整性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难,更不用说不可能做到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作者上当受骗”的理论没有一个版本最终能站得住脚。那种门徒们出现集体性幻觉的指控是不可信的,也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似乎也没有一厢情愿的病态想法。最后,作为真实事件的目击者,他们肯定不可能是只有27年时间的口述内容被破坏后不知情的受害者。

完全是混乱的?

新约圣经的作者不是在写小说,没有试图欺骗读者,也没有自欺或上当受骗。尽管如此,但还是存在最后一种可能性,就是作者的最终目的无关紧要。因为,即使他们试图向我们准确描述所发生的事件,他们的书是如此混乱、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到不可救药,以至于我们最终无法相信他们说的任何话。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件事也许是,许多人没有查考过证据,还有人甚至没有证据,才会产生这种误解。因为,虽然圣经在过去的200多年间遭到怀疑论者的挖苦和全面攻击,但我们有理由说,每一个所谓的矛盾、前后不一和错误,都有至少一种(通常情况下甚至更多种)合理的解释。我知道这个断言涉及范围极广,要想证明它,最好的方法是用好几百页的篇幅创建一个所谓的“疑点”纲要,然后逐个分析,看看是否有合理的解释。但我们不会在此进行这项耗时耗力、面面俱到的工作,因为其他书的作者已做过多次了。所以,如果圣经的某一处经文让你感到困惑,我鼓励你去找一找这类的书,查一下相关问题,然后读一读(详见附录)。通过耐心的研读和仔细的理解,哪怕最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如果你曾这样指控过圣经,那么我会尽我所能地告诉你:我认为你应该负有学术的责任,要么停止这样的指责,要么去真正读一些基督徒学者的诚意之作,为怀疑论者所谓的矛盾和错误找到可信的——通常甚至是可能的——解释。我知道,所有这些工作可能最终无法完全说服你。你可能仍然挠着头走开,甚至还惊讶于几段经文的讲论,这没关系。但我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真的那样做了,那么离开时得到的确定答案一定比不确定的多。但你不能——至少在学术上不能——坚持认为圣经自相矛盾、错误百出到不可救药,同时又拒绝做些必要的工作来验证你的主张。所以,去查考一下吧!或许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怀疑论者所谓的很多不一致根本不是问题。经过了两个世纪的吹毛求疵,学者们对每一处所谓的不一致都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你只需要足够的学术诚实,花时间在书中查考它们。

但假设你仔细研究后,还是无法信服任何一种解释,那么你仍然要问自己:“经文中的明显差异能否证明什么都没发生过,或者我们对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吗?”我的意思是,“哇!马太说在耶稣的空坟墓前有两个女人,而路加说空坟墓前有三个或更多的女人。显然,我们对那个星期天早上发生的事一无所知”的说法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不能这样说!指出亲历者的陈述中有一些明显的细节差异可能意味着很多事,但这不代表什么都没有发生,也不意味着我们对当时发生的事一无所知。

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有多少妇人出现在空坟墓前——的时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如何能简单协调明显的不一致。马太没有说只有两个妇女到了那里,他只是提到两个妇人的名字(太28:1);而路加没有说有多少妇人去了坟墓那里,而是说他提到名字的三个妇女和几位“其他妇女”一起,告诉使徒发生在坟墓那里的事(路24:10)。这是怎么回事呢?马太和路加彼此矛盾吗?不是,如果你仔细想想,会有很多种可能的解释。也许路加只是更加全面地描述了去坟墓那里的妇女人数,而马太只是提到一大群人中两位特殊的妇女。也有可能确实只有两个妇人去了坟墓边,但她们回来后就告诉了其他妇人,随后这一群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使徒。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你都要明白,对这类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预演出许多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不该急于喊着说:“这是矛盾的!”

除此以外,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些叙述没有纠正所有明显的差异,使它们完全一致,这其实很好地证明了它们的可靠性。诚如一位学者所说:

这些故事所展现的……正是我们联想到的那种表面张力,它不是出自那些希望继续编小说之人的口,他们花言巧语,急于让一切看上去不错,它是那些见证人匆忙、困惑的记述,他们对所看见的事太过吃惊,以致完全无法接受。[8]

最后,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圣经书卷并不像那些不知情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充满矛盾、混乱和错误。即便有些特定事件的细节表面上看稍有差异,但这些也很难促使我们举手投降,宣布当时什么都没有发生。事实上,如果目睹了这一系列非常事件的几个人坐下来,不讲故事,不欺骗大众,也不实施骗局,只简单说出他们认为发生了什么,那么圣经提供的关于耶稣生平的记录,恰好具备了在我们心目中它该有的那种特征。

一个重要时刻

好了,重要时刻到了。请深吸一口气,再次集中注意力!讨论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听好了!

圣经具有历史可靠性。

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吗?从我们自己作为读者开始,将时间追溯到所记录的事件,我们可以很确定地得出以下结论:

1.圣经手稿的译本是准确的;

2.我们现有的圣经手稿如实反映了原件的内容;

3.事实上,我们正在看的书卷是获取信息最正确、也是最佳的书卷;

4.圣经作者不是在写小说,也不是在骗人或是自己上当受骗,而是将他们认为发生的事如实地记载下来告诉我们。

如果上述声明真的是合理的结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圣经如实地告诉了我们作者认为发生的事。

当然,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能相信作者认为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吗?

注释

[1]“The War of the Worlds,” Internet Sacred Text Archive,访问于2015年5月26日,http://www.sacred-texts.com/ufo/mars/wow.htm。

[2]John Houseman, Run Through: A Memoi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72), 404.

[3]本章内容特别参考了Craig L. Blomberg, The Historical Reliability of the Gospels, 2nd ed.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7)。

[4]Nathan Busenitz, Reasons We Believe: 50 Lines of Evidence That Conf i rm the Christian Faith (Wheaton, Il: Crossway, 2008), 127.

[5]原为美国作家李察·康顿(Richard Condon)在1959年出版的政治惊悚小说。后来成为美国政治词汇,意思是“傀儡”“受人操纵”“被洗脑”的候选人。

[6]1791年版《鹅妈妈的歌谣》的摹本可参见Colonel W. F. Prideaux, ed., Mother Goose’s Melody: A Facsimile Reproduction of the Earliest Known Edi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London: A. H. Bullen, 1904),可以在线访问:http://archive.org/stream/ mothergoosesmelo00pridial#page/n27/mode/2up,访问于2015年5月26日。

[7]Prideauxx, Mother Goose’s Melody, 37 http://archive.org/stream/mothergoosesmelo00pridial#page/37/mode/2up.

[8]N. T. Wrigh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Christian Origins and the Question of GOD第3卷(Minneapolis: Fortress, 2003), 612。

© 2023 约瑟粮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