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五章所列举的释经学原则,现在要应用到特定文体(genres,或文学类型)中。他可以在几种层面发挥作用:在大的文学单元中(如启示录为「启示」文学)、在较小的段落中(如路十五为大卷福音书的一连串比喻),也在单独的言论中(如徒一9-11是有关耶稣的「启示性」意象)。我将采用威勒克(R.Wellek)和沃伦(A.Warren)对文体的古典定义:「我们认为,文体应被视为文学作品的分类,在理论上是根据两方面,一为外表形式(特定的韵律或结构),一为内在形式(态度、语气、目的——更浅白地说,即主题与受众)」(1956:219)。以下在思想如何辨别一段经文的文体时,我会再作补充说明。
现今对文体的辩论为:他是否能用来作分类的方法。许多人争论道,文体的类别代代不同,要看文学的风潮如何,而每一种经文在用文体形式时,又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结论为:无法定出用特定文体分类的标准。然而,我在另一本书中辩明,这些看法还不能成为定论(Osbornel983:l-27)。在这里,我主要的目标是使读者注意到古代文体的特色,作为解释圣经的要诀。现代分类若强加在圣经的架构上(如以现代的自传或小说方式来了解福音书),会造成错误,甚至对真正的了解有害无益。不过若应用古代的特色(以及近代技巧的补充、揭示历史角度的方法),则是释经学的必要技巧。
此外,有关文体的「混合」,以及同属某一文体之经文彼此的差异,并不能影响文体的分类作用。我们可以区分出「差异」,甚至将其分类(如先知书内的智慧文学部分),这事实已经假定了大范围的合一。小说中的确有情节、角色、高潮等。诗体会用韵律、节奏、对称、平行等等。有些小说在特定的表达上非常不一样(如法国的「新小说」),有些诗体采用节奏,而另一些则强调自由形式[艾略特(T.S.Eliot)所着《荒原》(TheWasteLand)]。然而,这只是在大架构之内的差异。但以理书是先知书的大架构中含有启示文学的段落;福音书用到故事、比喻、箴言、教导,和启示文学,但整体而言仍有福音书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大范围内察觉到小文体,这种可能性便足以支持用文体来将经文分类的可能,甚至可以显明其重要性。朗文(TremperLongmanⅢ)说得很对:
虽然我们承认许多作品各有特色,但是形式与内容的类似,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经文之间更有类似之处,足以作为分类
研究的理由,因为古代的文学不像今天一样,那么看重文学的创新。(1983:3-4)
文体成为经文与读者之间很有价值的连系。我在前几章已经提到,在解释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读者。每位诠释者研读一段经文时,都带有一些期待,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他/她对文体的了解。如果一位读者期待福音书所写的是小说而非历史(如视路加福音中拉撒路和财主的故事为比喻,不是实际发生的事),解释起来会截然不同。赫尔胥讲「文体本质」(intrinsicgenre),是指每段经文都属于一大组文体相近的经文(1967:69-71)。读者在研究某段经文时,若能分辨该经文所属的文体,缩减各种可能性,就可以更清楚界定自己的期待。这个过程必须反覆尝试,而经文可以促使读者逐渐作出修正。诠释者将可能的外在文体分类(从外面加到经文之上)应用到经文上,最后终能判断其本质和原初的文体,于是便能运用正确的「规则」来了解这段经文。对研究古代经文的人而言,这种过程不可能自然而然发生。现代读者需要帮助,以了解这些古代文体的作用为何,这正是以下几章的目的。
但是我们仍旧要问,一卷书或一段经文的文体究竟如何确定。威勒克和沃伦的定义已经指出,有外在与内在的两种考虑。外在方面是关乎整个结构模式、形式(韵律、节奏、叙事)、文体、相互关系,和内容。内在因素包括连贯的结构布局、动作、叙述部分、背景和语言。对于有相同特色的作品,要再作非历史性(在同一段时期内)和历史性(形式的发展)的研究。等到我们了解历史模式之后,才能避免一种常犯的错误,就是从不正确的时期来拉平行关系(参本书第五章)。例如,我们不致落入布特曼的错误,就是用曼底安派(Mandaean)的文学来解释约翰;如果他发现,这一支诺斯底派的文学来自相当晚的时期,就会知道他根本不与约翰的作品平行。有些作品同在一类中,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们是平行的,必须来自同样的时代才算。
文体分析可以用在圣经的大单元(整卷)中,也可用在小单元上。前面曾提过,诗体固然出现在诗篇,但是在智慧文学和先知文学里,它也是一种次文体。新约也相同。启示文学不仅是启示录的文体,也是彼得后书、犹大书,和帖撒罗尼迦后书的主要部分,它亦是符类福音、帖撒罗尼迦前书、哥林多书信的次要部分。比喻只是一种次文体,但是他对耶稣的教训很重要,必须分别处理。大部分读者很少会视书信为一种文体,但是我将说明,在解释这类重要文学时,了解古代的写信习惯会何等有帮助。韩特曼(S.S.Hartmarnn)说,文体代表某种文学成规,是读者和作者都熟悉的;作者接受它,或多或少忠于它,按照他来塑成作品;读者在阅读时的期待和态度,都会因它而异,它也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了解(1983:332)。换句话说,讨论文体也就是在讨论有关沟通的事。
我要进一步说,文体提供了一套规则,使第一至第五章所说明的一般解经原则能更加精炼,使诠释者在揭示作者的用意时能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