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历史神学导论
历史神学的定义
历史神学(historicaltheology)是介绍历代以来的基督教神学。它要研究的是,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增长和演变。历史神学探讨有关神、基督、圣灵,救恩、教会及其他中心教义的形成,说明这些教义是如何产生和演进。
历史神学的目的
历史神学的目的,是「说明教会的教义,在历史上的起源,并且追溯这些教义后期的演变和发展」。它尝试去理解教义的形成、发展及转变——包括好的及坏的转变。教会的方向曾影响了神学的方向。经院哲学强调理性,这学派影响了神学路向离开神的至高主权;宗教改革运动回复以圣经为中心,强调恩典;而启蒙运动带领神学,走向反超自然的偏差。历史神学描绘多个世纪以来的神学运动,让我们了解教义的衍生和演变,以及这些教义为何会离开圣经真理,所以是十分重要和有用的研究。
历史神学的分期
历史神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Ⅰ)初期神学(第一世纪至主后590年);(Ⅱ)中世纪神学(590至1517年);(Ⅲ)改革时期神学(1517至1750年);(Ⅳ)现代神学(1750年至现在)。
历史神学的发展
初期教会
在初期教会时代,教父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他们是最接近使徒时代和基督在世日子的人。这些教父探讨过重要的神学论题,如三位一体、基督的神性和永恒性,以及救恩。护教者是第二世纪的另一个群体,他们维护基督教的教义,使之不受扰乱,并热烈地与哲学家和君王辩论基督教的教义。在这个时期,基督教信仰也开始发生异变。犹太教派企图保留摩西的律法;诺斯底派(Gnostics)企图将基督教融入一个宣称物质为恶、灵性为善的哲学体系;马吉安派(Marcionites)企图破坏正典的地位;孟他努派(Montanists)败破坏圣灵和末世论的教义。初期,基督教只有采取防卫性和对抗性的姿态;但由于马吉安(Marcion)的出现,初期教会就必须制订正典,终于确立了新约的二十七卷书。
三位一体的教义,也受到亚流(Arius)的挑战。亚流与亚他那修(Athanasius)长期的争辩,席卷整个基督教世界。主后325年,在尼西亚会议(CouncilofNicea)上确定了三位一体现点,基督在本质(substance)上是与父相同的。
在第四、第五世纪,教会曾为基督的两性关系激烈争辩。结果,在主后325年,教会在尼西亚会议发表了何谓正统、何谓异端的教义;最后,在主后451年的迦克墩(Chalcedon)会议作了审定。
奥古斯丁(Augustine)和伯拉纠(Pelagius)也掀起过激烈的争论,因为伯拉纠教训说,人没有原罪,人有自由意志去行善。奥古斯丁却是恩典教义的大力支持者,强调人必须靠着神的恩典,才可以得救,离开全然败坏(totaldepravity)的境况。奥古斯丁本人也提出,必须受洗,才能除掉以往的罪恶,所以受洗重生论(BaptismalRegeneration)和婴儿受洗论(InfantBaptism),就迅速成为教会的一种道理。
中世纪教会
中世纪时期是由主后590至1517年,1517年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500至1500年这段时期,一般称为黑暗时期(DarkAges),因为这时期的教会极其腐败。由于这种腐败的情况,马丁路德的改革运动应运而生。
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大部分也是在中世纪时期制订的:炼狱的教训产生于593年;向马利亚、圣徒及天使祷告,产生于600年;吻教皇之脚的仪式,产生于709年;宣告有功德的死者为圣徒,产生于995年;神甫独身制度,产生于1079年;念珠产生于1090年;圣餐变质说及向神甫告解,产生于1215年;七圣礼产生于1439年。
中世纪教会也出现过不少争论。在西方教会,当时流行圣象崇拜,于是反图象的争论,一时兴起。东西方教会,就曾经因为有关圣灵是由父,或由父「和子」而出的问题出现分裂。有关预定论的分歧,令教会否决哥特沙克(Gottschalk)的预定论观点。圣餐的争论,导致产生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的教义。有关赎罪的教义,也引起了争辩。
中世纪时期,教会也产生了经院哲学。学者接受了用理性去维护信仰的训练。亚奎那(ThomasAquinas)是经院派代表,他对天主教教义的形成,居功至伟。
当罗马天主教逐渐远离奥古斯了的教义,其他教义的观点也就应运而生。有人认为在救恩和成圣过程中,人是与神合作,人的行为被视为得救和成圣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七大圣礼的施行,更是如此。教皇的权力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教皇被称为「基督的代表」(vicarofChrist),无论在宗教或政治问题上,人都需要请示教皇。
改革时期神学
宗教改革时期,教会出现了几个功绩显赫的人物。马丁路德(MartinLuther)本是天主教会的神甫,但后来成为宗教改革的引发者;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国威登堡(Wittenberg)的教室门外,钉贴了反对天主教会的「九十五条」。路德有过一次凭恩典悔改而相信的历程,这真理就成为他一生的动力。路德强调回到圣经去,圣经是信徒生活的最终权威。这段时期兴起了研究圣经的运动,那时,伊拉斯姆(Erasmus)的希腊文新约,也及时出版了。
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是瑞士改革家,他是一个牧师、作家、政治,和圣经注释家。加尔文的巨著《基督教要义》(lnstitutesoftheChristianReligion),为以后多个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留下深远的影响。加尔文强调神的至高主权,一切事情都是神所预定的,按神的计划实行。
慈运理(UlrichZwingli)大致上也跟随加尔文的神学路线。他影响了重洗派(Anabaptist)的运动,特别影响了重洗派对圣餐的观点,他强调圣餐具有记念的意义。凡不是圣经所贸成的事情,慈运理一概拒绝接受;他进一步推广了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运动。
这时期,有关救赎的教义引起的争论最大。路德和加尔文部强调基督代赎的功劳;但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的先驱苏西尼(Socinus),反对此说。格鲁希乌(Grotius)认为,基督的死不过是向神付出的一种「象征抵偿」(tokenpayment)。亚米纽斯派(Arminian)神学,也反对救赎的严格代替性意义。
圣餐是造成改革时期分裂的一个重要问题。路德主张同领说(consubstantiation),即基督同在于圣餐的饼与酒。改革宗强调,信徒接受圣餐时领受了恩典;但慈运理持记念意义说(memorialview),他认为领受圣餐时,并没有恩典传给领受者。
重洗派(Anabaptists)也曾厉害地影响了教会的教义学说。他们强调,信徒必须接受洗礼,后来更反对婴儿受洗。
现代神学
现代神学深深地被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和这运动的后果所影响。启蒙运动以人和人的理性为本,到十八世纪,哲学家和神学家将这概念更为推广。康德(ImmanuelKant)强调理性的重要,否定所有在理性范围以外的事物。士来马赫(FridrichSchleiermacher)否定教义和信条,强调宗教感受的重要性。黑格尔(GeorgeHegel)视宗教为一种不断的进化过程,是正与反观点的综合。这三个人物,都在现代神学史留下过足迹。现代神学的恨基,就是强调人的理性和否定超自然,并谓圣经是一本包含错误的著作。
1919年,现代神学面临转折。出身自由神学门下的巴特(KarlBarth),否定了自由神学;但他也没有完全归回保守的阵营。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y)诞生了。新正统神学强调与神在经验上的相遇(encounter),强调「信心的跳跃」(leapoffaith)。新正统派神学家,也各有各不同的观念;但新正统神学坚决不接受圣经是默示的。很多人还不接受基督肉身复活的历史性,称圣经为故事(geschichte),而不是历史。各种不同形式的现代神学,都是从自由神学和新正统神学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