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圣灵的工作 | 认识福音派信仰

    我们在导论里看了四、五种尝试列出福音派重要特色的方法,每一种都以圣经的至上、基督十架的荣耀起首,然後有些接著就谈到圣灵的主权,有些则另外加上以下五种特色中的其中一两项:即得救的必要、布道的优先、团契的重要、复兴的渴望,以及对圣洁的追求。

    我个人所注重的则是为福音派信仰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基础,然後把得救、布道、团契、复兴、圣洁这五项重点不当成是并列另加的项目,而是把它们归在圣灵的工作范围,因为这些都是圣灵所关注的事。如此一来,圣经、十架、圣灵就成为福音派三足鼎立的基要真理。或者换另一种方式来说,这么做是要高举三一真神的三个位格,把福音派信仰焦点集中在父神的启示、基督的十架,以及圣灵的工作上。另外,再就导论里谈到的一种分野而言,圣经及十架属於「一次完成」(hapax)的事,而圣灵则属於「多而又多」(mallon)的事。也就是圣灵使我们多而又多地进入神在基督里所说所作的事。

    圣灵有时被认为是三位一体中「受忽略」的一员。不过,至少在福音派和改革派人士当中,这种说法不尽正确。福音派一直高举圣灵,加尔文还被称为「圣灵的神学家」,两部论及圣灵工作最精采最完备的著作要算是1674年由伟大的清教徒领袖JohnOwen所写的《圣灵论》(Pneumalologia:ADiscourseConcerningtheHolySpirit)以及1900年由荷兰改革宗神学家兼政治家该柏尔(AbrahamKuyPer)所写的《圣灵的工作》(TheWorkoftheHolySpirit)一书。

    不过很不幸的是,二十世纪福音派基督徒对圣灵的工作出现了极大的争议,世纪初期有现代五旬节教会的兴起,五O年代之後在主流教会中有著灵恩的运动。福音派领袖为此现象产生分裂,继而成为很敏感的话题。一方面我们看见五旬节的教会是今天世上增长最快速的教会,有丰富证据证明在其中有神的祝福。然而在另一方面很叫人担心的是这些增长经常缺乏深度,流於肤浅。我个人相信,其实福音派对圣灵的教理及体验,共通之处远超乎分歧之处。我在本章要关心的重心在前者,对後者也不会避而不提。

    我看到自己在上一段用了「福音派」及「灵恩派」两个形容词,却没有解释其间的关系。本书的目的当然是在对「福音派」这个字作界定,但是「灵恩派」又是什么意思呢?就广泛的意思而言,所有基督徒都属灵恩,也就是教会是基督灵恩的身体,每个肢体都赋予圣灵的恩赐(charisma,复数charismata)。不过,「灵恩」更具体的说,这个字则用来指主流宗派里那些:(1)声称具有得救之後,受到「圣灵之洗」的「灵恩」经验,(2)强调三种超自然的恩赐,即说方言、医病、说预言,(3)发展出一套活泼、自然、参与、坦率表露的公众敬拜方式。

    因此这麽看来,不是所有的福音派都是灵恩派(因为有些强调重生过於往後的经验,并且指出新约所提到的恩赐有二十多种,而且不是每种都属超自然性的),所有的灵恩派也不都是福音派(因为有些是圣公会或天主教)。在本章里要记住「福音派」和「灵恩派」并非同义词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声明,所有福音派的基督徒坚定相信圣灵,即是这位有恩典、有荣耀三位一体之神的第三者。我们相信圣灵是神,因此配得我们敬拜。我们并且相信地积极参与创造万物(创一2),又很积极地维系、更新万物,使之充满活力(诗一O四30)。我们相信在旧约时代,他也更新神的子民,否则他们不会爱慕神的律法(参:诗—一九97、103;罗七22,八7),并且装备某些特殊的人从事特殊的任务(如:出三十五30及下;彼後一21)。至於我们有幸活著的新约时代,我们坚决肯定圣灵的工作绝不可缺,因为我们的信心、生活、敬拜、团契、服事、宣教若没有圣灵,就根本不可能。本章容後会尽力表明这一点。

    另外有一点也要先强调的是,无论是经意或不经意,必须避免把圣灵跟圣父或圣子分隔的倾向。我们重申福音派的信仰是三位一体的信仰,我们愈学会怎麽以三位一体的基督徒的心态来思想及行动,就愈来愈成为真正的福音派基督徒。

    尽管以我们有限的头脑无法了解三一神之间三个个体的确实关系,我们要记住他们拥有平等的地位,而扮演各自特殊的角色。譬如,圣灵较喜欢隐藏自己来彰扬圣父及圣子一一这点并不希奇,因为他被称为是「神的灵」及「基督的灵」(例:罗八9;加四6)。因而当我们祷告时,他就是能使我们呼叫「阿爸父」的那位,好叫我们可以与神之间享有亲情的关系(罗八5—16)。他也是使我们喊出「耶稣是主」的那位。诚然「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十二3)。圣灵乐於为子作见证,在新约中多所强调,不仅是来自耶稣本人。他说:「他(真理的圣灵)要荣耀我,因为他要将受於我的告诉你们。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说:『他要将受於我的,告诉你们。』」(约十六14一15)。

    所以说,若有个人或信仰群体声称有圣灵印证,测试他们真实与否的可靠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否荣耀主耶稣基督,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身上并且彰扬他的荣美。最近有些作者就称呼这项圣灵的工作叫作「照明灯」式的工作。好的照明灯在照明建筑物,而灯本身却是隐藏的。同样地,圣灵见证基督,而同时隐藏自己。

    要懂得圣灵工作的不可或缺的最好方法,大概就是逐一看看基督徒生活中的六大阶段,或说六大层面,以新生为首,而以基督徒的盼望为终,来表明出每个阶段若缺乏圣灵的运作,就不可能存在或持续进行的情形。

    基督徒的起步

    有些基督徒历史学者及注释学者认为「得救归正」(conversion)这件事是福音派信仰的主要特色之一。有些甚至还用「福音派得救经验」这种语词,彷佛当它是一种典范式的东西——像扫罗在大马色路上的经验一样——是每个基督徒都一定要依循的。对此我们必得严加拒绝。虽说每个真实的得救会包括与耶稣基督某种的会面,但是保罗的得救有某些方面的经验(像是使人眼瞎的亮光,仆倒在地以及有听得见的声音说话等等)都不是些典型性的东西。

    当我思想基督徒的起步时,我宁取重生(regeneration)而非得救归正(conversion),为福音派的特色。这两者可能会有重叠之处,基本上却是不同的两件事。「归正」是人这方面的作为(虽然只有藉著神的恩典才有可能),而「重生」则完全是神的作为。归正是指离弃罪恶及偶像敬拜转变,我们称为悔改,接而转向神、转向基督,我们称为信心。结果是,悔改加上信心即等於归正。

    重生,或新生,则有所不同。很可惜的是这等事最近已被视为庸俗,特别是在美国,所以「重生的基督徒」只成为一项统计上的名词。其实重生这样的比方,给我们不少重要的线索,来对基督徒的起步有正确的了解。

    第一,重生是神的作为。属灵的出生跟肉体的出生一样,没有人可以自己来做。重生不是自我再生,所以新的生命虽然会导向道德上的变化,却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改造。在耶稣跟尼哥底母夜间的交谈之中,他两次提到「重生」。这里的副词「重」(anothen)是指「从起初」、「再一次」或者是「从上而来」的意思(约三3、7)。这里的文意脉络很可能是指著後者而言。耶稣并非指著在地上藉由人为力量有重新的开始,而是指著从上头而来藉神的能力而有的新生命。这新生命乃是圣灵所生的生命(约三5一8)。

    第二,出生的比方表达了新生命是突发的。人的出生虽有十月怀胎,接著有好几年的长大成熟期,但出生本身却是件很即时性的事件。属灵重生亦是如此。重生之前圣灵也许会用一段时间叫人知罪(约十六8一11)、叫人良心受责(徒二十六14)、光照人心。重生之後也会有多年的成长阶段,但实际出生的那一刻(从死到生)是瞬时间发生的。

    第三,新生不一定是能感受到的经验,虽然有些人会有感觉,归信回转的过程可以意识得到,但是神什麽时候把生命放在我们里头,却不一定人人皆知。出生这项比方再次可以表达这一点。我们没有人能感受出生的那道经验,除非父母告诉我们,否则我们不知道何月何日出生,也不晓得出生时所发生的事。同样,许多基督徒并不知道何时是他们属灵的生辰。

    第四,重生不等於受洗。把两者认同为一是一项错误。大公教派人士(Catholics),包括圣公会及罗马天主教在内,就错以为人一旦受洗,就一定是重生了。

    受洗当然非常重要,耶稣亲自设立且作此吩咐(太二十八19)。福音派人士不能(也不该)予以轻视。但是我们却坚决认定受洗绝不能与重生相混淆。诚然,如果耶稣跟尼哥底母的交谈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我们也如此相信真有其事),那么他所指的「从水和圣灵生的」(约三5),绝不可能在暗指基督徒的洗礼,因为当时根本没有这回事。他比较可能是暗指约翰的洗礼,呼召人悔改的事。因当时约翰明明把水和圣灵作了区别(太三11),说他是用水施洗,而耶稣则是用圣灵施洗。

    所以,即使洗礼是新生的一个记号(或圣礼),我们不能把记号跟记号所指的事相混淆。重生是一种很深沉、内在、激烈的改变,是圣灵在人的个性深处工作,叫我们藉他领受一种新生命、一个新心、一个新的开始,而受洗则是重生的内在隐秘的真实,成为外在、公开看得见的表达。

    更进一步说,洗礼并非自动性地影响到它所象徵的那件事。福音派基督徒反对机械化地履行洗礼及圣餐这两项福音圣礼就能重生的看法。洗礼所用的水并不含有新生命,圣餐中的饼和酒也不夹带基督的身体和血。天特会议的确对凡是「坚信恩典并不经由圣礼本身而传达授予」的人宣告诅咒。(注1)但这却正是我们福音派所坚信的。如胡克尔後来所说:「不领受他恩典的圣礼不一定都领受了神的恩典。(注2)。因为如果圣礼令我们受益,就必须「正正当当」地来领受,而所谓「正正当当」就是指「藉著信心」而言。那些自由新兴的教会能了解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对圣公会福音派来说,洗礼(不管是婴儿洗或是成人洗)若没有信心伴随,就缺乏有效性。对这一点没有比後来在1625年成为Armagh大主教的乌杜尔(JamesUssher)说得更有力:

    除非他们心里相信,成人时所施行的洗礼就无功效可言,因此查到我们其正相信,我们在婴孩时所施的洗便他一无用处,……一切恩典的应许於受洗时在神那一方面已成了我的产业,加盖印记地归属於我,但只有当我了解神在洗礼上到底对我保证些什麽,并且当我实际用信心来接受时,我才会拥有这些应许的益处(注3)。

    最後,在我们结束讨论基督徒生命起步这项主题之前,我们注意到从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谈中,耶稣所最强调的功课是重生之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尼哥底母是个犹太人(属於神立约的子民),是个法利赛人(委身致力於正义之道),是个官长(公会的一员),是位教师(有教养之人),不但彬彬有礼,而且对耶稣的工作给予好评。这样一位虔诚、高尚的礼教之辈,耶稣却得对他说:「我说:‘你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约三7)。

    福音派基督徒总是想要忠於耶稣的这项教导,并且坚认我们若要看见或进入神的国就必须要重生,是单单受洗所无法取代的。

    基督徒的确据

    圣灵不会赐我们生命之後而弃之不顾。他跟天下父母一样知道初生的婴孩需要细心照养,所以他与我们同在,其实是住在我们里面。也就是说,圣灵的重生带来圣灵的生活。

    现在就让我们来思想这个新生活中的一些福气,特别是基督徒确据中的福分。

    耶稣在世的最後一晚,门徒围绕在旁,耶稣对他们说:然而,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约十六7)。

    耶稣在此平白地说,圣灵的工作会比他自己在地上的工作时对使徒更有益,许多人会对这番话感到相当吃惊。耶稣的离去怎麽可能是对门徒有益?我们常会嫉妒门徒,以为我们若能像门徒一样跟耶稣同在,看得见他面上的荣美,听得见他悦耳的声音,看到他怎么叫人吃饱、医人疾病、平静风浪、使人复活,像伯大尼的马利亚一般坐在他的脚前,或者像他所爱的门徒约翰一样靠在他的胸前该有多好!耶稣在此所说的到底是什麽意思?。

    可以说,耶稣在世时门徒有两项不利之处是可以因圣灵的来到而得到克服。第一,当耶稣与他们同在时,这种同在受地点限制,因而有时他们会与耶稣分离。譬如说他在耶路撒冷时,门徒在加利利;或者他在山上祷告时,门徒却在船上。他们无法享受那种与耶稣毫不受干扰的团契,耶稣的同在有时空上的限制。但是圣灵所成就的是使耶稣的同在普及化,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寻求他。

    门徒第二项不利之处是,当耶稣与他们同在时,那种同在是外在的,耶稣无法进入他们的个性中从里面改变他们。他无法进到门徒的思想、动机、渴望的源头里去。但是他说将来他能,因为「他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约十四17)。这么说,圣灵将耶稣的同在内在化,藉著他的灵住在你们心里(弗三16一17),并且我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林前六19)。

    圣灵的内住实在是最奇妙的特权。福音派基督徒对此也一直强调,而且也是圣灵在旧约及新约的工作中最主要的差别。旧约中神的子民虽然也被复苏,但却没有圣灵的内住。他们极其渴望弥搴亚时代的到来,神可以实现他的应许:「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结三十六27)耶稣所肯定的正是这项应许。

    我想所有福音派基督徒都同意且肯定圣灵的内住是今天神子民最主要的特徵。所以说「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八9)保罗还劝我们不要叫圣灵担忧,我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弗四30)。所以,圣灵在我们里面就是神的印记,标明我们属於他。

    强调圣灵内在性的工作,使我们能说福音派信仰是个心灵的宗教,赖尔主教就写说:「福音派宗教信仰第四个主要特色(在圣经的至高性、人性罪恶的根深蒂固,以及耶稣基督的救恩之後),就是把圣灵在人心中内在的工夫放在极高的地位上」(注4)。

    当然宗教一定得有外在的形式,只是从历史上看来,宗教不断倾向於空有外貌,而无内涵。神透过以赛亚埋怨说:「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塞二十九13)耶和华神在八世纪前对以色列所说的,耶稣也向他那时代的法利赛人重复一样的话(可七6),我们如今也该应用到自己身上。我们的信仰常常多有仪式而无实质,有口无心,「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後三5)。

    圣灵内住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让神的百姓确信他们与神之间的救赎关系。这确信之道事实上是福音派特别强调的重点。(注5)天主教或自由派之信念较偏於把信心的确据,跟要不得的自以为是这种心态画上等号。老实说,我们福音派是有必要为我们那种骄傲自满,甚而得意洋洋的态度悔改。我们需要仔细倾听约翰壹书所提的警告,也就是除非我们在基督真道之外表彰公义慈爱的生命特色,否则我们声称认识神,是神儿女的那一套就全是膺品。

    然而约翰壹书却也不断地重申:「我们……就晓得是认识他」,「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主里面」,「我们……就晓得是已经出死人生了」,「我们知道我们是属神的」(注6)等等一些话,让我们深信无疑,神的确有意要我们知道,换句话说就是心有确据,我们是属神的。

    基督徒的确据,首要建立在十字架上,就是因为基督代替我们承担罪恶,而且他担罪的工夫已经成全完备,我们才能确知自己已蒙赦免。因基督在十架上「一次献上为祭,为全世界所有的罪孽成为一项全备、充足、完满的牺牲祭物」(注7)。

    在这客观的确信基础之外,圣灵另加上他主观的见证。最明显的记载是在罗马书里。罗马书五章5节告诉我们,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八章15-16节告诉我们,当我们呼叫「阿爸父」时,是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所以说圣灵的内住使我们心中深切相信神是我们的父,并且深爱我们。在此上下文中还很清楚指出,这种父神浇灌之爱所带来的内在经验是所有神儿女都可享有的特权,尽管不同的基督徒在不同时刻会领受不同程度的确据。

    由於不少人会把这种经验跟所谓的「受圣灵的洗」相联并提,在此或许可以合适地拿来作些讨论。对这个问题,各方意见相当分歧。五旬节及灵恩派基督徒比较坚持圣灵的洗是在重生之後必要的第二次经验,并且经常以说方言为认可的标准。非五旬节派人士则以为圣灵的洗跟圣灵恩赐相等(徒一5,二33、38一39),是赏赐给所有的信徒的,而且是不同的经历。

    福音派基督徒是否真有必要因过度坚持己见而意见分歧?五旬节派基督徒需要问问自己是否必须坚持两阶段的刻板模式,而非五旬节派的基督徒则在主张得救时同时一次领受圣灵之馀,也要自问是否愿意敞开,接受圣灵更进深更丰富的经验。双方是否能同意(1)所有基督徒都已领受圣灵;(2)新约强调的是初次的领受圣灵,是跟重生、新造、由死复生等用语相联;(3)成圣的过程会接续而来;(4)在成圣过程里,圣灵会赐下更丰富、更深刻、更完备的经验。

    我以一则个人的见闻作为此段讨论的结束,很荣幸多次去新加坡圣公会教区作客。在1987年一次访问中,我跟该区主教(现已是大主教),也是有名的灵恩福音派郑灵光主教聊了起来。我问他就他的观点而言「更新」是什麽,他回答说:「更新就是对神的同在一种新的体验」我听了很受震撼,因我当时才刚看见巴刻的《活在圣灵中》(keepininStepwiththeSpirit,1984),他就提到与圣灵同步是「对神的爱一种清新的确信」。

    对我而言,「对神的同在的一种新体验」和「对神的爱一种清新的确信」之间无多大区别。我在想,这是否可能作为双方进一步彼此了解、尊重的基础。

    基督徒的圣洁生活

    圣灵内住的一个主要目的,在於改变神的子民或使他们成圣。神在旧约应许说:「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结三十六27)事实上,神在旧约中最直接的两项应许就是:我要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结三十六27)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耶三十一33)。

    这两项应许基本上没有什麽不同,因为圣灵放在我们心里所做的便是将神的律法写在心里(参:罗八3一4)。

    当保罗写到,神呼召我们「成为圣洁」时会同时「赐(我们)圣灵」(帖前四7一8),就强调出圣灵与圣灵所内住的圣洁子民之间不可分解的连接性。有了圣灵,圣洁是必要的;没有圣灵,则根本不可能有圣洁。因此我们绝不能低估圣灵在人心中所作的改变,给我们新的雄心、新的标准、新的理念与价值。

    只是这些改变怎么产生?保罗对此在加拉太书第五章及罗马书第八章中提出人在「肉体」与「灵」之间不断经历的内在冲突。他所说的「肉体」是指我们堕落、自溺的本性,所说的「灵」则是指内住的圣灵本身。保罗告诉我们,成圣的秘诀在於我们对两者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对付「肉体」的消极态度叫「克服抑制」,即是把肉体治死的过程。这是我们常常忽略去实践的事。锺马田(MartynLloyd-Jones)就说:「我越来越相信大多数人会在基督徒生活上惹上麻烦,是因为在属灵上对自己娇生惯养」(注8)。也就是我们对私己本性不予治死,反而纵容。

    以下这节经文是保罗讲到我们所面对的抉择最直言无讳的一段话: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罗八13)。

    这里提到两种相对的光景,一是导致死亡的生命,一是导致生命的死亡。第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顺从肉体活著。(耽溺)以及「治死身体的的恶行」(克服)。第二,两种不同的结果或死或生:倘若我们任性则会死,倘若我们抑制自己则会生。第三,这里牵涉到不同的斗土:靠自己,我们任性娇纵;但靠圣灵,我们就能克服抑制。换句话说,作神要我们彻底、不妥协地抗拒他眼中的一切恶。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去努力,但是我们无法凭自己,惟有藉圣灵内住的大能才能做得到。

    只是这到底是什麽意思?这种话无疑很虔诚很正统,但是在每天的经验里,圣灵又是怎麽在我们里面作工?我个人在不断思索中想出成圣工夫的五个步骤,觉得很有帮助。首先他在思想上使我们辨识神的旨意;其次在良心上使我们分辨是非:第三,他在我们心内使我们热切渴望神的道路;第四在我们的意志上使我们毅然决心跟随神的旨意;第五,圣灵这才作他成圣的工夫。

    使徒保罗也写道圣洁是「圣灵的果子」,九项恩惠一起构成「像基督」的品格与行为。即然是「果子」,这些品格乃是在圣灵内住的影响下自然地成熟。基督徒的圣洁不是圣诞树,挂的是人工装饰品;而是像果树,倘若我们愿「与圣灵同行」(加五16),回应他的感动,活在他的掌管之下,自会成长。

    天主教传统中长久以来即强调圣洁,所以福音派无力当专利而独占。不过我们倒可以说福音派的历史一直是个追求成圣的历史过程。在每个世纪里——宗教改革人士、清教徒、敬虔派、卫理公会,以及最近像是英国的凯锡维克特会(KeswickConvention)的运动都有这项诉求。在福音派基督徒中对圣洁并没有单一性的教导。

    有时会兴起完美主义式的运动,主张我们堕落的本性会得到「根除」或者得到「完全成圣」、「完全之爱」。他们对新约中要完全的命令(如:太五48;林後七1),或者说到从神生的「就不犯罪」,甚至「不能犯罪」(约壹三6、9,五18)的这些经文,认真的态度实在值得钦佩。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也对这些经文久经苦思良久,在那本《基督徒完全观》(APlainAccountofChristianPerfection1977)写下他的结论。这项传统如今在循理会、拿撒勒人会,及五旬节教会依然持续。

    不过多数福音派人士会依这些谈及「完美主义」的经文的上下文来解释其原意,深信新约所应许的罪恶根除,与无罪完美不是在今生。我们倒中以为自己如同天路过客走在一条朝天城的路途上。我们跟保罗一样不是以为已经到达了,也不以为「已经完全了」,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稣所以得著我的」(腓三12)。

    先前是圣公会在剑桥的神学院院长,後来为达伦城(Durham)区福音派的主教莫尔(HandleyMoule)在他那本名为《基督徒成圣观省思》(ThoughtSonChristianSanctity1888)的小书里,便很成功地保持平衡的圣经观点。在书中「目标」章题下他写道:我们的目标就是每日与神同行,每时住在基督里,全心爱神并爱人知己……归服於柙……与罪恶断绝并顺从一切良善……我们绝对要将妥协道德的密谋…对缠身之罪的姑息皆置之一旁。以我们每日每时不断在基督里,靠圣灵恩惠与神同行,绝不可有所松懈……(注9)。

    不过,莫尔主教在「限度」(Limits)的章题下却接著说:我和从教会经验及神无误的话中,一样坚决相信事实存在著人生终点会有极限,且是叫人降卑明明短缺的极限的这项奥秘。与神同行的终究还是个罪人(注10)。

    福音派基督徒记住这些「目标」及「限度」,追求圣灵充满(弗五18)之馀,保持著「饥渴幕义」的心(太五6)。

    基督徒群体

    福音派基督徒一向有各自为政的不佳风评,对教会的看法也不整全。的确从宗教改革以来,我们不但坚持「个人判断的权利。(即个人有权从圣经直接领受),而且坚信[信徒皆祭司。(即透过基督,个人有权直接亲近神)的主张。

    不过我们同时也知道新约对教会有极高超的教导;也就是教会是神永恒及历史计画的中心;教会是福音的一部分。教会并且跟旧约的以色列民有直接的连贯性。所以严格来说,把五旬节那天当作是「教会的诞生」并不正确。因为教会中神立约于民的群体,早在两千年前从亚伯拉罕就开始存在了。而五旬节那天所发生的是,神的子民如今成了圣灵充满的基督身体,也叫做「圣灵的团契」(林後十三14;腓二1:合本作「圣灵的感动」),因著我们在他里面共同参与(koinonia),而使我们成为教会。koinonia这个字在福音书里没有出现。首次是在使徒行传二章42节,路加描写耶路撒冷教会时用了这个字,因为在圣灵降下之前,不可能有koinonia。

    在福音派运动中对教会的本质之看法有相当的歧见。有的认为教会主要是看得见的地域性的团体,包括凡在该地区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

    其他有些人则强调教会是集合性的群体,只包括被认定是重生得救,且完全同意福音派信念的人。

    这两种看法并非完全不可相容,我们应该避免作两极式的划分,因双方至少共享两种重要的信念。

    第一,所有的福音派人士都接受可见及不可见的教会之分。特别在谈到教会成员时,这种区分便很重要。我们同意神保有他使人归属那不可见的真教会的权利,就是当人信基督时,他使那人得以归入教会。但是神也同时授权给牧长,让他们能藉洗礼在人表示相信时,让人得以归入那可见的教会。

    这项区别使我们笃信,具有教会成员的身分并不保证就拥有救恩。保罗警告哥林多人不要模仿以色列在旷野中的情形。他们都「受洗归了摩西」,都一起饮用了相同的灵粮灵水。换言之,他们就等於是旧约里受洗加入教会的人。「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他们的教会成员身分无法保证他们不受神的审判(林前十1一5)。

    第二,所有的福音派人士都认为教会的纯正(教义上及伦理上)是神所命定的正当目标。不同的是我们如何达成此目标的方法。有人采取严官峻吏的手段,对稍有过犯之人也会迅速予以除会。有的则一面承认新约中的确有教会在纪律管教上的教导(注11),但同时记得耶稣的麦子和裨子的比喻,因为「在可见的教会中永远会善恶掺杂。(圣公会信条二十一),因此他们情非得已,才会采取除会或分离的方式。

    也正是讨论教会的纯正,应该提出「包容性」(Comprehensiveness)这个观念,英国圣公会在这点上只顾夸耀所谓的「伟大包容力」,而不记得最初有「原则性」及「非原则性」包容的区别。对此圣公会该受指责。

    赖尔主教在《教会人的原则》(PrinciplesforChurchmen)(注12)一书的概论中,就慨叹圣公会在十九世纪末期的「不分青红皂白地包容」,他语带讽刺地说:「要为教会带来和谐,避免争吵,莫过於宣布教会像挪亚方舟,在里头所有的意见、信念皆可相安无事,不受甘扰地共处,并且惟一的要求就是愿意进到里头,自立门户,各不相干。(注13)。

    写《基督的丰盛》(TheFullnessofChrist,1950)一书的作者也类似地说:「教会中包容的原则是有限度的……神在基督里启示的真理也许有弹性,但不是无止尽的弹性。(注14)。然後1957年韦特勒博士(Dr.AlecVdler)拒绝「无原则性的混合主义观,赞成有「包容的原则,也就是「一个教会应该坚守信仰的基要真理,同时在次要事件上容让有不同的意见及解释……」(注15)。

    1973年巴刻清楚地划分「在基本教义认同的基础上,容忍对次要问题有不同看法的美德。以及「从圣经的光照,退到一种界限不清、思路不明、不分青红皂白,一味以混合主义为是的恶习」(注16)。

    思想过福音派对教会的本质的看法之後,我们现在可以来思索圣灵是如何装备教会作服事工作。我先从专职牧养的工作开始讨论。福音派从新约阅读中同意中episcope(牧养工作)是神为他的百姓所做的供应。所以保罗会劝勉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当为自己谨慎,并为全群谨慎,因圣灵立他们作全群的监督(episkopoi,徒二十28)。所以是圣灵托付他们来照管著教会。

    这么说「牧师」(pastors)作为地方教会的领袖是合乎圣经的正确名称,而用教士(Priests)一词则不但错谬而且有误导性。新约中从没有用这个字来形容牧长,英文Priest这个字无伤大雅,不过是presbyter(长老)这个字的缩写。

    这就是为什麽宗教改革人士保留使用这个称号,只是很少人会在使用Priest这名称时想到长老这个意思。如果圣公会能依循印度和巴基斯坦教会的智慧,找出一名称得以涵盖「主教、长老、执事」三方面的工作,就会清楚多了。我们在语言使用上的确需要一致。

    虽然在实践上有些福音派领袖极其专制,但在理论上他们反对所谓的神职主义,亦即主张所有事工皆归神职人员,信徒则於责任无分。相反地,福音派总是相信信徒皆祭司,并且信徒皆服事的理念。尤其最近更是透过灵恩运动的影响,保罗所主张「每个肢体都发挥基督身体的果效」的看法已广为接受。

    福音派对於今天还存在哪些属灵恩赐,或者哪些恩赐在今天比较重要的看法并不完全同意。不过我们可以同意(l)恩赐的本质可以有相当的不同(有些比较平实,像是分享金钱,布施行善等);(2)恩赐的目的是为众人的益处,要在广度及深度上建立教会;(3)评估恩赐的标准是按它对建造教会的程度而定。如保罗所说:「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林前十四12)。

    基督徒的宣教

    宣教工作一直是福音派的要务,尤其最世界性的宣教工作。福音派(Evangelicalism)及福音布道(evangelism)一如字词所见,是紧密相联的。而「圣灵乃是最主要布道者」是福音派对福音布道的一项强调重点。圣灵是宣教的圣灵,而五旬节事件是一桩宣教的事。

    泰勒(johnV.Taylor)在担任温斯特主教时,所写有关圣灵的那本书(名称TheBetweenGod),起首就下列这段话:「基督教会史上宣教的主要动员者是圣灵。他是整个宣教大业的主导领袖」(注17)。1989年在二次世界布道国际会议里发表的「马尼拉宣言」(TheManilaManifesto)中,在题为布道之神下有这么一个段落:

    圣经宣称神自己是最主要的布道者。由于神的灵是真理、慈爱、圣洁、能力的灵,福音布道没有了圣灵便不可行,是圣灵思膏传信息的人,确认所传的话语,预备听者的人心,使罪人得以悔悟,瞎眼得以看见,赐生命给死人,使我们悔改而相信,联合我们在基督的身上,肯定我们是神的儿女,引领我们拥有像基督的品格及服事,并且差派我们成为基督的见证人。在这整个过程中,圣灵的首要任务便是藉着把耶稣启示在我们心里,使他在我们心中成形来荣耀他(注18)。

    我们的主耶稣自己在地上工作期间,对圣灵的宣教本质已有清楚的教导,这在约翰福音七章37一39节清楚可见。耶稣在住棚节期的末日,也是最重要的一天,站在圣殿最明显的地点上高声说(以强调他话中的严肃性):「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耶稣这话(约翰注解说)是指著信他的人要受(圣)灵说的。

    请注意他在这里指出两种水——首先是喝的水(37节「人若渴了……」),其次是流出的水(38节:「腹中流出活水……」)。这两幅景象作了极精彩的结合,也就是惟有当我们把水喝进去才会从我们流出来。我们喝的是一小口,但是藉著圣灵在我们里头的运作,这一小口可以化作江河,所喝的水可以变成流出的水。世界彷佛是一片荒芜的沙漠,而经圣灵的灌溉,沙漠得以开花结果。

    汤朴威廉(WilliamTemple)在《阅读约翰福音》(ReadingsinSt.John’sGospel)书中论到耶稣这句话时说:「没有人能拥有神的灵(或作有神的灵内住其中)而能私自保留这位圣灵。圣灵在哪里,就流露出来;如果没有这种流露现象,圣灵就不在那里。」(注19)。

    圣灵与宣教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的。忽略宣教是与圣灵的实存相冲突。因此,受圣灵充满的教会的一个重要标记,便是对当地社群有爱心的伸援以及对全球宣教有严谨的委身。布尔(HarryBoer)为此作了以下强有力的表达:

    当教会尝试把圣灵为自己保有,教会的这等行为不但与自身的本质相违,也与圣灵的本性冲突。因为教会的本色在于不断扩张其界限,而圣灵的本质则是不断把生命传开到更广阔的范围。每当教会没有认清自身的这份本质以及圣灵的这份实存时,圣灵便遭受销减之苦而退缩,所余剩的宗教外形则在那些使圣灵忧伤之人的生命中成为一种腐化性的东西(注20)。

    在我们结束圣灵及宣教这部分的讨论之前,有进一步的三方面需要作点说明。

    第一是有关福音布道及社会关怀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在福音派界内有些意见冲突,但如今已不存在。《巨流城报告》(TheGrandRapidsReport,1982)以下列叙述定义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社会关怀活动是布道的结果,因为信主的人在服务社群的事上表彰出他们的新生命。

    (2)社会关怀活动可作为布道的桥梁,因为藉此常能让人听到福音。

    (3)社会关怀活动是布道的同工,他们有如「剪刀的两刃或飞鸟的双翼」。因为如此一来,就如耶稣在世上的服事一般,善言与善行、传道与行道、好消息与好行为,如今是手连手相并齐驱(注21)。

    第二,我们需要考虑布道及行神迹的关系。今天在传福音时是否应该有神迹伴随?在二十世纪的最後十年间,兴起了一股由温约翰(JohnWimber)及其「葡萄园」教会所带头的「神迹奇事」的运动潮流,在温约翰所写的两本书《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1985)及《权能医治》(Power-Healing,1986)中,他极力主张神迹奇事原是「新约时代每天发生的事迹」,所以也该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所理论的神学基础如下:由於神的国度是由耶稣所引进,且藉著他所行的神迹彰显出神国的到来,所以我们也应该经常期待这些事迹的发生(注22)。此外有些观察认为此等神迹奇事的爆发,是五旬节运动在此世纪的「第三波」而大力欢迎。针对这种教导,我们该如何回应呢?首先,我们一定得避免怀疑或轻信这两种极端相反的反应。

    就一方面而言,或因神学偏见,或持科学世俗论而否认神迹的可能性全属无稽之谈。因为我们相信神既是宇宙的造物主,他当然能够插手介入他自己的世界。我们无力把他锁在我们井然有序的小天地里,或者对他发号施令,告诉他该做什麽,不该做什么。此类想法最粗鲁的例子要算是十八世纪末期在法国发生的一件事。由於(jansenists詹森主义成员,译注:天主教的一个教派)声称在一位神父的墓地里有希奇的神迹,罗马天主教当局便先筑墙堵塞墓地,而後在墙上贴挂制令说:「按王的旨令,神被禁止在此施行神迹!」对此蠢行,说它无稽并不嫌过分但是另一个极端,照温约翰的说法,认为神迹奇事是属於「正常基督徒生活」(注23)。不过基於一些理由,这种说法不能成立。第一,不管我们如何定义「神迹奇事」但一定是非常态,而不是「常态」。也就是属於在神正常运作以外的作为。因为圣经中的神主要就位自然界(na-ture)的神,而非超自然界(suPernature)的神。他赐下阳光、雨水,维系著世界,为花朵添衣,给飞鸟吃食,供应一切生物生命、气息及一切所需。圣经对神的启示由此开始。

    神迹奇事不领先也不超前,它们在圣经中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为每个新阶段的启示——摩西颁布律法、从以利亚开始的先加工作、耶稣的教导事工、使徒奉差的权柄——作证实确认的工夫(注24)。

    第二,如果(像温约翰所教导的)神赐给我们行使耶稣所做的工作的权柄(注25),为什么这些工作只限於医病呢?我们为什麽不能也倍增五饼二鱼,来解决世界上饥荒的问题?或者有平静风浪的神迹来救人逃离水灾?第三,实际现状与所声称的并不符合。倘若向所有相信的人应允疾病能得神奇的医治,引起希望的破灭,而後又归咎失败在人的不信,只能用「残酷」二字形容。

    总之,我们当然应该对神迹的发生有开放之心(因为神是宇宙的造物主),但是我们却无权期待神迹会按圣经中的特殊时期所发生的频率,在今日出现(因为我们的时代并非是个启示的时代),我们乃是活在两代之间,就是神国已经降临却「尚未」成全的两个世代之间。

    福音派灵恩的也好,非灵恩的也好,应该都能同意「马尼拉宣言」(1989)中那段很平衡的话:……今天我们无权限制永生造物主的权能。我们反对否认神迹的怀疑论,也反对要求对神迹的颐气指心态」(注26)。

    第三是关系到布道及复兴,诚如我们先前所见的,「渴求复兴」是福音派另一特徵。我们谈复兴,想要知道教会史上的大复兴事迹,并且祈求复兴的来临,那麽这到底代表著什麽意思?大多数的福音派都会同意,复兴是神的灵——超然降临的现象,使整个群体感受到并敬畏神圣洁的同在(注27)。未信之人会知罪而悔改呼求神的怜悯,而且通常还是未经人为工夫且人数相当多,冷淡退後的基督徒也藉此得到复兴。神的子民深切感受到神的荣美,在生命中彰显圣灵果实的,并致力於善工。

    基督徒的盼望

    旧约把对圣灵恩赐的浇灌当作是弥赛亚时代的主要祝福。弥赛亚的时代即是圣灵的时代。所以当圣灵的大能在五旬节降临时,那些充满指望的神的子民知道新纪元已经来临,神的国度已经进入历史。不过他们也同时知道这个国度的来到会只属片面而已,神应许的最终实现仍未完全临到。所以圣灵的恩赐会被看成最末时的起头,是将来的一种确据。

    圣灵的恩赐「同时是应许的成全,也是成全应许」(注28)。(注种双重观点在新约里借用了三种比喻加以表达:商业交易(两阶段付款),农业行为(两阶段的丰收),及社会行为(宴席中的两道菜)。

    第一,圣灵的恩赐有如交易买卖上的定金;是一种头期款,也是一种对後期付款的保证金。神「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得基业的)凭据」(林後一22、五5;弗一14)。

    第二,圣灵的恩赐有如丰收中初熟的收成;是收割的开始,并且保证收割持续地来到(罗八23)。

    第三,圣灵的恩赐有如宴席中的第一道菜,有时叫做「开胃菜」,或叫作「前菜」(特别是在英国,一方面令人预尝并且知道之後还有食物上桌[来六4一5])。

    在每个比喻里,圣灵同时是恩赐也是应许,同时是初次的经验也是未来的指望。

    我们福音派基督徒对末世细节的看法并不彼此同意,对末世的灾难、被提、千禧年的问题也有不少争议,但是我们都相信耶稣基督会亲自以他荣美可见的形体降临,我们也都相信身体的复活,并且相信有新天新地。我们也都相信圣灵就是神对这些将来肯定要发生的事迹所赐下的凭证。

    因为我们乃是活在「两代之间」,活在基督首次及二次降临、神国已然及未然、现时及未来两个时段之间。而圣灵便是在此「已然」与「未然」间隔中居临。正如保罗所说的:「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著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

    在此有三件事是肯定的。第一,「我们心里叹息」,因为我们与一切受造之物一样,都是堕落的。第二,「我们有圣灵初结的果子」,有得著最终基业的凭据。第三,「我们渴望等候。将来身体得赎,并且「忍耐等候」(罗八25)。

    基督徒对怎麽把这三件事能够取得平衡都觉得很难拿捏。有些人太过专注於圣灵以及圣灵所保证的未来荣耀:他们从来不叹息,也绝不承认目前所领受的救恩中不完全的部分。另有些人则很懂得叹息,很渴切等候将来的荣耀,但却忘记他们在圣灵中已经先尝了滋味。又有些人则在圣灵及痛苦之间的张力下感到相当迷茫而忘记要耐心等候,直到这些张力得到解除。

    再者,这里的等候是要我们同时「渴切。,同时又「忍耐」,这又是另一个难以拿捏的平衡状态。我们不能太渴切等候而失去耐心,也不能太忍耐等候(甚至是欲振乏力)而失去盼望的心,反倒要在等候中同时具有渴切及忍耐的特质。

    在我看来,福音派中的不少分歧,尤其是在灵恩及非灵恩之间,多半由於我们在「已然」与「未然」之间未能取得良好的平衡所致。

    回头来看这一章,从起头到结尾,从我们被带领进入基督直到基督再来,我们可以看见圣灵都扮演著一个不可或缺的独特角色。福音派基督徒即使在一些议题,特别是有关圣灵的洗及圣灵的恩赐的看法仍有歧见,但我们一致认定:重生是从圣灵而生,圣洁乃属圣灵的果子,教会属乎圣灵的团努,基督徒的宣道使命以圣灵为动力,基督徒的盼望靠圣灵恩赐来激发,他是我们将来产业的凭据。

    我们实在极为庆幸这位为我们生,为我们死,为我们从死里复活,又升天到父神那里的主耶稣,在这些事之後差造了他的灵在我们里面居住并工作。基督徒的生命诚然是活在圣灵中的生活。没有圣灵的内住及能力,这种生活不但无法想像而且也不可能存在。对於这一点,福音派基督徒则能一致同意。

    进深阅读

    SinclairB.Ferguson,TheHolySpirit(APOLLOS,1996).

    巴刻,《活在圣灵中》,宣道。(J.lPacker,KeepinStepwiththeSpirit,IVP,1984).

    J.C.Ryle,Holiness,(EvangelicalPress,1979).

© 2023 约瑟粮仓版权所有

主页
搜索
我的